五米高考 >北京高考 >北京大学介绍 >北京大学点评 >

202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北京 大学点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录取规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二条 我校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下进行,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第十三条 我校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档比例为100%,符合我校招生条件并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进档不退;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提档比例控制在当地招生计划的120%以内。

第十四条 在分专业录取时,根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专业志愿数、高考报名模式等具体情况按总分顺序录取,同时综合考察德智体状况,参考相关科目成绩。所有专业录取时参考外语单科成绩。其中英语和翻译专业要求英语笔试、口试单科成绩达到良好。其他专业外语单科成绩一般需达到及格线(如当年考生整体成绩较低,将适当下调单科成绩要求)。在高考分数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单科成绩高、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奖项及有艺术特长的考生。

第十五条 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第十六条 对享受政策性加分的考生,可按考生所在省(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规定进行投档。投档后,我校按照考生实际考分进行专业录取。

第十七条 所有专业均需参加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组织的外语口试。英语和翻译专业只招英语考生。学校非语言类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部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部分采取中英双语教学。对于报考非语言类专业的非英语语种的学生,学校要求该类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学校规定应取得的专业课学分和英语学分。

第十八条 报考我校外国语言文学类(非英语)专业提前批次招生的考生均须通过我校单独组织的加试后方可报考。

第十九条 我校在北京市录取高分的第二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录取时为第二志愿的考生预留5%左右的招生计划。

第二十条 针对江苏考生的录取原则为:进档后“先分数后等级”,并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达到选测为2B、必测为4C。其它录取原则按(1)-(6)条执行。内蒙古考生实行“专业清”的录取模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酒店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爱沙尼亚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商务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斯洛伐克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匈牙利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波兰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越南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葡萄牙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意大利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阿拉伯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法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西班牙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俄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朝鲜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翻译(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财务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国际政治(本科)法学政治学类
外交学(本科)法学政治学类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本科)法学政治学类
贸易经济(本科)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金融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15天到一个月内公布,具体时间因批次而异,查询方式包括学校官网、教育考试院网站等。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与批次关联

高考录取批次主要分为提前批、本科批、高职专科批四类,各批次公布时间不同:

本科提前批:最早可在7月上旬查询结果,一般在填报志愿后约15天。

本科批:录取结果在7月中旬陆续公布,周期约25天。

高职专科批:录取结果发布时间较晚,通常为7月底至8月中旬,需一个月左右。

具体日期需以各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为准,考生可通过官方渠道关注动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是一所以外语为主体、旅游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等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2022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新中国早期资深翻译家李越然、苏琦、周锡卿、董乐山、管震湖、李传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学校弘文励教。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长王毅,商务部原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原副部长刘洪才、徐绿平,外交部原副部长程国平,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原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信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振明,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江波,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士军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现设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中东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区域国别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科学部等16个教学单位。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普教本科生6300余人、研究生18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贯培生300余人。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项目3人、翻译终身文化成就奖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海外引才专项、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深翻译家等各类省部级人才40余人。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行业导师等13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50余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8个(其中有31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3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与“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翻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印地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爱沙尼亚语、会展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翻译、旅游管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日语)。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导向,建设涵盖多学科领域的科研机构体系,集中优势打造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三个校级科研平台,设有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中国漫画文创研究院、丹麦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秘鲁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其中有1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翻译协会、北京漫画学会、北京旅游学会等重要学术组织,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北大核心)、《阿拉伯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北京翻译》、《漫画研究》等学术刊物。
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学校与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的21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众多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来校执教或交流的外籍教师或访问学者100余人,年均赴外留学学生500余人,年均接收外国留学生1500余人次。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巴拿马大学合作共建了6所孔子学院。学校开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暑期班和硕士班,扩大“留学二外”学生规模,开展特色国情教育。
一甲子薪火传承风华正茂,新征程勇担使命再谱新篇。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以“融中外、兼知行”为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建成具有鲜明“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特色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数据更新至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