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米高考 >湖北高考 >湖北高考复习 >湖北高中语文 >正文

湖北省七市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07-18

湖北省七市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已于近日开考,为方便考生考后及时查看考试情况,查漏补缺、弥补不足,本文整理了试题答案解析相关信息!

汇总: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七市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 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

(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

材料二:

中国生态文学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期。此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在公众对生态问题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今天,这些作品对进一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的伦理尊严、人类的生态责任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短暂四十年内,我国的生态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特 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形成勃兴局面。

不过,我们在为生态文学创作兴盛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生态文学”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生态现实中去,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使作品脱离生态现实的现象。这些应被生态文学作家抵制。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态文学的“返祖”,即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这类写作者则一味沉溺于自然,反对现代文明与改造自然,过分宣扬和依赖中国“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传达“虚静”“无为”“不争”等价值观。诸如此类制作出来的“文学”,只是取巧地贴上“生态”的时髦标签,使得生态文学作品千篇一律。最终,读者对生态文学作品失去了热情。

文学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一旦脱离了现实,那么无论语言多么富有诗意、故事写得再怎么曲折也是枉然,那样的东西也只能是“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生态文学写作的生命力,正如这一名称所蕴含的,主要体现在“文学”“自然”“生态”三个方面。作为生态文学写作者,应该走出书斋,到自然中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律动,包括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风雨中接受洗礼等,主动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疏远、紧张和敌对的现状,平等地对待自然,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土地和土地上的存在物。当然,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在这方面,除了西方国家涌现的大量的优秀的生态作品值得生态写作者们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中国也有不少值得参照和借鉴的作家作品。

(摘编自马忠《生态文学莫走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要生态文学园郁郁葱葱,需要用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来规整。

B.在生态科学原则的指导下,生态文学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

C.生态文学并不排斥现代文明与改造自然,不可为了制造“文学”脱离生态现实。

D.对于生态文学创作者来说,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现实,应该走出书斋,亲近自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证思路不同,材料一为总分结构,逻辑紧密;材料二从现状、问题、措施三方面展开,层层递进。

B.由材料一可知,生态文学家采取二重书写法,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密切的关系,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

C.某篇散文虽未直接描写自然,但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也可以被认为是生态文学作品。

D.某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态恶劣的贫瘠地区,经过帮扶改造成为宜居乐业之所的故事,这体现了环境公正原则。

3.下列诗句不符合“生态文学”的一项是( )(3分)

A.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B.昨夜松动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请运用材料一中的“具身性原则”对下面文段进行分析。(4分)

母亲不仅不嫌弃燕子,而且生怕燕子不进屋筑窝,于是想办法吸引燕子的小眼球。她用篾片编成巴掌大小的竹板,固定在楼的大头上,与楼板留出足够的空间,等候春天。我问母亲道:“万一它们不来,岂不白忙了?”母亲肯定地说:“不会的。人到一个新地方安家,也得先立足嘛。”我又问:“为么格要用竹板,木板不行吗?”母亲启发我说:“你动脑筋默默神,竹板,木板,哪样筑窝牢稳些?”我想了想答道:“竹板凹凸不平,容易粘牢泥土,自然牢稳。”母亲深情地笑了。

5.班级将举行“生态文学研讨会”,你准备就如何促进生态文学更好地传播发展这一主题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列举发言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喝汤的声音

迟子建

傍晚我去江畔一家小馆吃饭,点了软煎马哈鱼和椒盐江虾,还有一碗招牌鱼汤。店主是个年纪轻轻的男人,面貌俊朗,他摇着轮椅,自如地穿行于餐桌过道,端酒续茶。

正在喝汤的功夫,一个穿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这个女人看我在喝汤,要讲个故事给我,故事的主人公叫“哈喇泊”,是他祖母给起的名字。哈喇泊身高体阔,不乏男子气概,可身上却有一点缺彩,就是牙齿。不仅是他,哈喇泊的家族没一个好牙齿的,都是满嘴的残垣断壁。

哈喇泊的祖上是大黑河屯人,大黑河屯也就是海兰泡,当时是黑龙江管辖区域,可叹它如今不是咱们的地界了。哈喇泊的祖父是蒙古商人,1900年初春,在海兰泡开了一家火磨铺加工小麦,哈喇泊的祖母怀着孕,祖父就提早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名字“火磨”。然而喜气未散,大黑河屯华人突遭俄兵洗劫。无论妇孺,都被驱赶到黑龙江边。

哈喇泊的祖父抱着两岁的女儿,身后是祖母。俄兵喝令他滚回江对岸去,粗通俄语的他跟俄兵说怀里的孩子怕水,还有他的女人怀着孩子,他愿意把新开的火磨铺送给俄兵。没等祖父说完,一个骑兵挥舞长刀,先把他怀中的女儿拦腰斩落,接着朝向祖父。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废掉他一条胳膊。第二刀还没出手,祖父就被一个手持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祖父被击中的瞬间高呼:“快游过河!”祖母纵身跳入黑龙江,奋力游向对岸。即便在盛夏,江水也冰冷刺骨,但祖母是幸运者,她不仅活下来了,还保住了腹中胎儿,年底在万吉镇落脚生下火磨。

祖母上岸后,牙齿多半化为乌有,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火磨五六岁时,就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把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响。他本来有一口漂亮的牙,到换牙时,多半的牙被他嚼碎了。而新长出的牙齿,在他重温父亲故事的成长历程中,也多半粉身碎骨。

因为牙齿不好,哈喇泊家族更爱汤羹,他们家喝汤也就出了名。在万吉镇,晚炊时分,你若走进他家院子,没风的日子也像有风,自屋里传出呼呼呼的声音,偶尔汤匙触碰瓷碗,这风声中就多了几声清脆的哨音了。

东北光复的第二年,火磨的儿子出生了,祖母给他取名“哈喇泊”,这是海兰泡蒙古语的叫法,以纪念她在大黑河屯的青春岁月与死去的丈夫和女儿。哈喇泊顶着这个名字,注定要听祖辈和父辈给他重复那个故事,一口牙齿多半为那故事殉葬,在不断的咬牙切齿声中,化为齑粉。

哈喇泊小学毕业后跟父亲打过鱼,养过蜂,采过药,成人后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在万吉镇小学当工人。哈喇泊就给学生们讲他的家族故事,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痛恨地骂惨案的制造者,比赛着磨牙。哈喇泊还对在国境线作业的航标工有种崇拜心理。每到通航时节,航标船停靠在万吉镇时,哈喇泊总要给航标工买好吃的。航标船的人都很喜欢哈喇泊,他们会煮锅浓汤,与哈喇泊一起热火朝天地喝顿汤,再听他讲那个令人切齿的故事。

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先挑起点蔬菜,一块胡萝卜,或一片白菜叶子、一根豆角,立在汤碗中央,当作浮标,定定地看上半晌,仿佛那泛着油光的汤,是滔滔的黑龙江水。

哈喇泊晚年喝汤,从万吉镇开始,一直到黑河、同江和饶河。他打鱼打到哪里,就喝汤喝到哪里,他的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只要你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的地方,走进馆子,听到呼噜呼噜的喝汤声,说明你可能遇见哈喇泊了。听说他近两年迷上了饶河,饶河有家江鲜小馆,羹汤做得格外鲜美。哈喇泊就常来饶河打鱼,把鱼低价卖给这家小馆,在此喝汤。

我连连追问哈喇泊现在在哪儿。摆渡人说,这不突发了疫情了嘛,春节后乌苏里江沿岸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哈喇泊没有喝汤的地方了。我嘀咕道:“哈喇泊喝不上汤,可别饿死啊。”摆渡人就在我的低声碎语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店里客人渐渐多了,就在我准备买单离开时,忽听背后传来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里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

我不敢回头,怕在白天看见黑夜,只是咬紧牙齿,用筷子挑起汤里漂浮的一棵碧绿的香菜,立在汤碗中央。它像一块闪光的浮标,更像一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讲述捕鱼人哈喇泊家族的“喝汤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哈喇泊一家的同情和敬佩。

B.哈喇泊祖父被射杀,祖母被迫跳河求生,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C.哈喇泊一家的牙齿都为海兰泡惨案这一历史所葬,虽无坚硬牙齿,却世代遗传锋铮铁骨。

D.我学着哈喇泊的样子立起香菜,怕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场梦,想用浮标来验证现实的真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酒馆这一自由自在的场所,有酒也有故事,为摆渡人的出现做铺垫。

B.小说灵活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插叙哈喇泊的故事,使内容更加丰富。

C.结尾部分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哈喇泊喝汤时的声音,同时多用短句,增强气势。

D.哈喇泊家族的故事在雄浑的“喝汤的声音”中夏然而止,余味悠长,回味无穷。

8.标题“喝汤的声音”意蕴丰富,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价这篇文章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请联系选文内容,试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杆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①。陵夷②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长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 贿 ,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有删节)

【注】①定鲁侯之嗣:指周宣王干预鲁国立储,立幼子姬戏为太子,姬戏继位后被鲁国人杀害。②陵夷:逐渐衰颓。③问鼎之轻重: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裂都会而为之A郡邑B废侯卫而为之C守宰D据天下之E雄图F都六合之G上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像星星一样,与“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中的“云”用法相同。

B.于,表被动,与“内惑于郑袖”(《屈原列传》)中的“于”用法不同。

C.贿,财物,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中的“贿”意思相同。

D.委,托付,与“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中的“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夷王破坏了礼法,损害了尊严,即使是南征北战的周宣王也无法改变周朝日渐式微的局面。

B.秦朝灭亡是因为郡县制让皇帝控制着全国的局势,所以官吏惧怕朝廷,百姓怨恨朝廷。

C.在周朝动荡之时,诸侯贪财好战,天子对此无能为力,则治安清明的国家百里也难以挑一。

D.若统治者是世袭而来,则难以保证政治清明、政局安定,也难以得知这对百姓是福是祸。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2)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14.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封建制的弊端。(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①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读唐人愁诗戏作③

陆游

少时唤愁作底物,老境方知世有愁。

忘尽世间愁故在,和身忘却始应休。

【注】①1166年春,作者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不久后闲居镜湖之北并写下此词。②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③此诗为陆游晚年之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首句用典,并用一“懒”字表明作者向往古人种瓜时慵懒闲适的心境。

B.第一首结尾词人将自己的怡然自得表现得极为张扬,但此处的“笑”实际上是强作旷达。

C.第一首描写眼前生活情景,移情于景,含而不吐,意境微妙,含蕴深厚,耐人寻味。

D.第二首谈及“少时”不知愁苦为何物,老年时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世事的无奈。

16.第二首诗为陆游晚年所作,有人评价它为第一首词的情感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蜀地长期闭塞,与世隔绝。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感慨知音难觅,只能借酒消愁的句子是“ , ”。

(3)古诗词中的“烟”常常牵动诗人的思绪,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赤足,扛犁,赶牛,于归家途中看着自己的家园,触景生情,吼一折秦腔便是极自然的事。

秦腔的境界在于吼。它要求歌者无论是都市的细发人,或者乡间的粗蛮人,唱它时,都要用生命的底音。吼秦腔时,最好在冷天。于高原的广漠上,你一个人孤零零地踽踽独行——头顶一轮没有热量的太阳;迎面是刀割样的寒风。这时,你吼一折秦腔,便会消除寂寞忧愁,便会身心发热,通体舒泰,就连原来在冷风中瑟缩的白杨树,你也会感到是那么不平凡,那么峻拔。

(节选自高亚平《秦腔》)

18.下列句子中的“细”与文中“细发”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纤维交织的和田玉质地细润。

B.她走到一旁,细声细语地说。

C.他喜欢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

D.细想一下,我觉得是我不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标点符号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处错误,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一个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赤着脚走在路上,一边扛着犁,一边赶着牛”,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白光耀斑是指在可见光连续谱辐射表现出增强的一类耀斑。由于白光耀斑通常能量较高, ① ,如造成地面通讯故障或中断、干扰航天器正常运行以及威胁宇航员安全等。

“夸父一号”卫星上天之前,仅有300例左右的太阳白光耀斑事件被报道,这对于一个太阳活动周(平均11年)爆发几万次耀斑来说数量极低。自“夸父一号”卫星发射一年多以来,它所搭载的白光太阳望远镜已经观测到了100多例太阳白光耀斑,这说明 ② 。这为白光耀斑的研究 ③ 。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能更好理解太阳活动的机制和影响。

太阳耀斑有不同等级,最高级别耀斑的能量相当于四十万亿颗原子弹同时引爆,摧毁行星都不在话下。地球因为有磁场这位守护神,耀斑能量一到两级就被“温柔”处理,变成了绚烂的极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3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余华说:“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末语文参考答案

1. B.张冠李戴。原文第三段表明生态文学家在具身性原则的指导下“深刻地感悟自然”,而“揭示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属于环境公正原则。

2. B.“生态文学家采取二重书写法”,原文是“生态文学家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法”此处,以偏概全;“生态文学家采取二重书写法,明证......”,原文是“具身性原则......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3. C.用典,“蝴蝶”“杜鹃”并非是实景,未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4. ①具身性原则主张生态作家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来凸显二者的相似性或共性。(或“该原则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2分)

②文中母亲处处替燕子着想,认为燕子与人一样先立足再安家,二者相似,符合具身性原则。(或“材料中母亲用竹板为燕子筑窝提供条件,体现了母亲对燕子生活习性的尊重,也是母亲生态责任的体现”)(2分)

5. ①创作时遵循世界生态文学的三条基本原则;(2分)

②创作者应走出书斋,不使作品脱离生态现实;(或警惕用“书斋式”想象代替直切观察)(2分)

③警惕“返祖”现象,不可一味沉溺于自然;(2分)

④借助中外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自身视野。(2分)

(答对任意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 D.“用浮标来验证现实的真假”于文无据。

7. B.“插叙”错误,将哈喇泊家族的遭遇与作者的现实经历交织在一起叙述是嵌套式叙事。

8. ①喝汤的声音指哈喇泊一族没有牙齿,喝汤时发出的呼呼声。

②喝汤的声音是遥远的历史之声,它“像穿越幽谷的强风”,试图以它的穿透力,保持记忆,反抗遗忘。

③喝汤的声音是一个民族的巨大的、隐痛的声音,国仇家恨“没齿难忘”,代表着民族的仇恨和撕裂的伤痕。

(答对任意2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 ①哈喇泊家族三代有着惨痛的经历,并以独特的方式记住这创伤,富有魔幻 传奇色彩;“摆渡人”飘然而至又无声无息地消失,来去无踪,具有神秘色彩。

②哈喇泊家族遭遇与作者现实经历交织叙述,丰富故事情节。

③通过对“海兰泡”惨案这一真实事件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哈喇泊一家的同情,提醒人们牢记历史。

④运用象征、隐喻、夸张等多种手法,如“牙齿”这一意象关联着历史,象征哈喇泊家族承受的国族之殇,历史之痛。

(答对任意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 BDF

11. B.《过秦论》中的“云”是“像云一样”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用法相同;B项两个“于”都表被动;C项两个“贿”都是“财物”的意思;D项《归去来兮辞》中的“委”是“顺、随”的意思。

12. B.“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说明秦灭亡的原因是激起民愤。

13. (1)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指挥不动),(就像)尾巴太大以至摇摆不动(所造成)的过失吗?

(“得非”“咎”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才的人居下位,然后能够清明安定。

(“不肖”“理安”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 ①天子的权利被削弱(或 诸侯势力强大,不受控制)

②世袭的君主不能保证其贤明

③人才难以施展抱负

15. A.“懒”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外的心境。

16. ①第一首词描写新燕双飞,沙鸥点点,舟歌渺茫,美酒香醇,情景交融,抒发闲居怡然之情。(2分)

②在第二首中诗人直抒胸臆,“愁故在”“和身忘却”说明只要此身尚在,忧愁便常伴。诗人看似纵情山水,实则心积块垒,饱含愁绪。(2分)

③故第二首中表达的忧愁之情正是词一隐含的情感。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反衬壮志难酬的悲哀。(2分)

17. (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分。一空一分。第三题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8. D.“细发”指细致,严谨,认真。A.细腻;B.声音小;C.细小,无关紧要。

19. 于广漠的高原上,你一个人踽踽独行——头顶一轮没有热量的太阳,迎面是刀割样的寒风。

20. ①将“赤脚,扛犁,赶牛”独立成句,强调人物的动作姿态。

②原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与文段豪放的风格一致。

21. ①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影响人类活动②太阳白光耀斑并不罕见③提供宝贵的数据样本

22. 虽然太阳耀斑能量巨大,但地球磁场能消解(或处理)耀斑能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余华说:“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 审题立意:

吃苦与苦难阐述的是两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苦。前者是磨难,后者是苦难。苦难通常是由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引起的,而迫不得已需要经历的苦,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疾病、情感等等造成的苦难。磨难是一种身心的痛苦和挑战,是个人的成长和超越,是人生态度的塑造,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是对未来的启示。经历苦难是一种剥夺的过程,经历磨难是一种赋予的过程。它们背后逻辑是吃无效的苦和吃有效的苦。

立意参考:

①不盲目吃苦,不歌颂苦难

②有效吃苦,“苦”化为“乐”

③从“吃苦”中磨炼意志,坚定信念,练就本领

其他立意,结合材料,观点健康,也算符合题意。

点击查看 湖北高中语文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