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大学介绍 >大学点评 >

2025年兰州文理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大学点评

兰州文理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兰州文理学院录取规则:

兰州文理学院录取规则

1、学校整个录取工作在各招生所在地省级招生办(考试院)的监督下,依据教育部当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相关文件的规定进行,全面贯彻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对考生的德智体美全面考察、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学校根据各省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和调档分数线。录取时,学校将根据生源状况和生源质量在相应省份适量调整招生计划。

3、学校鼓励考生报考第一志愿,且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4、对加分投档考生的处理:凡按照教育部、各省高招办政策规定加分投档考生按加分后的投档分数对待。

5、对进档考生专业安排的办法:按照“分数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专业之间没有分数级差。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其他按志愿未能录取满额的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6、除特殊说明外,无单科成绩限制。

7、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专业按照文化课达到各省统一提档线,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8、录取全过程实行远程录取管理模式,各环节如提档、阅档、退档、审核等均按照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的规定执行,录取结果将按规定及时在有关媒体和我校网站上公布。

9、新生入校后进行体检、报考条件复查及考生档案复查,如发现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以及体检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取消入学资格,退回原籍。

兰州文理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音乐教育(本科)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类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舞蹈表演(本科)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数字出版(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环境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教育学体育学类
广播电视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本科)工学电气类
酒店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表演(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音乐表演(本科)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绘画(本科)艺术学美术学类
戏剧影视文学(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广播电视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通信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资产评估(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应用化学(本科)理学化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翻译(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财务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学前教育(本科)教育学教育学类
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学教育学类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投资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会计学(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兰州文理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高考报考后,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布。根据历年的情况,具体时间如下:

1. 提前批次:预计在7月上旬就可以查询到录取结果。提前批次是高考志愿中最早进行的一批,因此录取结果也会相对较早出来。

2. 本科批:预计在填报志愿后25天左右可以查到录取结果。本科批通常在提前批次之后进行。

3. 专科批次:专科批次的录取结果通常会在填报后的5-7天或10天左右公布,具体取决于所在省份的录取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省之间公布时间有差异,具体还是以当地招生办出的公告为准。此外,每年招生期间,有些骗子可能会利用家长和考生对录取信息不了解的空子,因此考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泄露给别人,所有考生均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

兰州文理学院简介

兰州文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甘肃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甘肃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对口支援院校,“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新时代甘肃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

 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坐落于主城区黄河之滨。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广阔空间。

 学校始建于1950年,由甘肃教育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甘肃省艺术学校、甘肃省电影学校等先后合并而成。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赓续红色育人传统,传承甘肃教育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新中国普通教材编写的开路人、基础教育的奠基人辛安亭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始终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接续奋斗、与时并进,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在校生近1.2万人。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应用、服务发展”使命,坚定地方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主动融入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逐步形成了文理兼具、以文化人、赋能文旅的发展格局。坚持“五育并举”,弘扬“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探索“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构建了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导向,重点建设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88%的专业直接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工程等特色本科专业;创建了敦煌舞教学体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化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设计、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2门省级一流课程。

 作为全省唯一聚焦文旅产业的应用型大学,学校是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单位。依托甘肃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文旅国际产业学院”,创新校政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对接产业、对接企业,校企合一、理实合一”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被授予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非遗研究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敦煌舞人才、戏曲人才培养基地,美术、舞台艺术创作基地等9个省级基地与科研平台,成立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敦煌舞传承发展研究院、非遗研究院、全媒体传播研究院、“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等5个特色科研平台,建有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创新团队。与甘肃省文旅厅深度合作,主持黄河流域甘肃段非遗资源普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评估、文旅骨干人才培训,聚焦区域文化旅游做咨政、定标准、编规划、推样板、促交流、创模式,服务文化旅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4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敦煌文艺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现有教职工874人,其中专任教师65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24人,占专任教师的50%;具有博士学位者108人,占专任教师的16.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415人,占专任教师的80.3%。学校实施“雁苑学者计划”“雁苑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拥有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文旅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十大陇人骄子”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专家、“陇原青年人才”等各类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50余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以建强产业学院、对接做实“服务地方事项清单”等为抓手,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疆、浙江等省区的多个地市、省内各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在塔吉克斯坦设立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持续推荐优秀学生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等国留学。

 面向未来,学校以**思想为指导,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落实政治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从严治校的办学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文旅强省建设为方向,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原则,努力在化育成人上打头阵、在赋能文旅上建高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书写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