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安徽高考 >安徽大学介绍 >安徽大学点评 >

2025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安徽 大学点评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五、录取规则及要求:
1、学校将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考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2、所有专业教学语种为英语。
3、录取时无男女生比例限制。
4、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
5、录取时,学校根据招生计划数,对省考试院投档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各专业录取时按高分到低分录取,第一专业人数满额后,按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以此类推。对不能满足专业志愿的考生,服从调剂者录取到相关专业,不服从的予以退档。当投档成绩相同时,按照考生成绩排名先后优先录取。
6、填报“空中乘务”专业的考生须满足下列条件:(1)年龄不超过20周岁,即2000年1月1日之后出生;(2)身高要求:男生身高173cm~185cm,女生身高160cm~175cm; (3)外貌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身体裸露部位无明显疤痕;全身无纹身、无烟疤、无自残性疤痕;(4)身心素质:每眼裸眼或戴镜视力(c字表)应当达到0.5及以上口齿清楚、无斜视、无色盲、色弱、狐臭,无明显“X”型、“O”型形腿等,无精神病史;(5)本人及直系亲属无犯罪记录。
录取时,参照考生高考体检表中的信息进行录取。
该专业为校企合作专业,新生入学报到后,由学校和企方组织进行面试、体检项目和结果按照《民用航空人员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标准执行。一志愿填报该专业、面试和体检均合格者留在该专业就读,不得转入其他专业;面试、体检有一项不合格者,转入其他专业就读。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交通运输道路运输类
广告艺术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增材制造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跨境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机电设备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电设备类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科)财经商贸金融类
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智能焊接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工业工程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智能控制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科)交通运输航空运输类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动漫制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类
数字媒体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管理类
旅游管理(专科)旅游旅游类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财经商贸物流类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科)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
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市场营销(专科)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应用电子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软件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电设备类
工业互联网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工业设计(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数控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科)土木建筑建筑设计类
空中乘务(专科)交通运输航空运输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类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最终录取结果出炉,通常需要15天至1个月不等,完整录取周期可能持续40天左右。具体时长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考生需结合本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表主动查询。

一、各省录取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日程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独立安排,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

二、不同批次的录取时长不同

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各批次的时间跨度差异显著:

本科提前批:涉及军校、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通常最早启动且耗时最短。

本科批:普通本科批次因考生数量多、审核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高职(专科)批:通常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周期较短。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直属安徽省教育厅归口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工业职业学校,先后历经了芜湖电力学校、芜湖电机制造学校、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等,并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72年,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安徽机电学院(现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安徽机电学院迁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归属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迄今为止,已拥有89年的办学历史。

2019年,学校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学校建设基础上,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2021年,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建设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守“立德树人、培育匠才、创新求实、服务社会”的办学使命,以“修德、练技、立业、报国”为校训,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省中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全国心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机械行业“十三五”思想政治工作50强、全国机械行业政治思想文化建设先锋榜守正创新单位和文化建设单位以及安徽省校企合作典型示范学校、首批绿色学校、首批创业学院、线上教学示范校、第一届文明校园、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高职发展标杆校、高职扩招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学校文化育人成果两次被教育部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展示;团委获中国青年社授牌“校园通讯社通讯站”,青年媒体中心获评“安徽十大影响力校园媒体”,且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航空与材料学院、互联网与通信学院、汽车与轨道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等11个教学单位,拥有各类在校学生12000余人,开设招生专业42个,覆盖安徽省智能装备、汽车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8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1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高水平专业4个,特色专业14个、骨干专业1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个;全国机械行业骨干专业2个;28个专业获批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3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4.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69.23%,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比96.1%。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445人,立项国家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入选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个人典型案例1个,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2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专业带头人11人,教学团队29个,高校教学名师16人,优秀教师4人,教坛新秀25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科教文卫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人,最美教师1人,金牌职工5人,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技术技能大师4人,江淮工匠2人;聘任省级产业教授11人,市级产业教授48人。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逐年加大对教学、实习实训、科研等仪器设备的投入,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建有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知名工匠培养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培育基地1个。建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各1个,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芜湖铁画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各1个。拥有设备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室)186个,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同时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8家。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2.06万元。学校现有各类纸质图书66万余册,电子图书72万余册,中文报刊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17种。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获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4门,联合主持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门;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校企共建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芜湖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累计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600余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10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编著、编写各类学术专著、著作、教材130余部;累计授权各类专利17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36件,连续五年居全国高职院校前30名,五次入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多次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赛项,学生竞赛成绩持续保持省内领先水平,5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22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8项;2016年至今,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87项、二等奖111项、三等奖102项。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创新创业”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多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A类赛事中摘金夺银,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金奖1项,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700余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合芜湖国家级工业机器人产业园31家企业共同组建皖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奇瑞汽车产业学院职教联盟、埃夫特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联盟等平台。 推动政行校企合作,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全国机器人行业和增材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立项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立项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项,入选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项。学校产教融合特色做法在202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专题交流发言,并被《光明日报》刊载。

学校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水平,先后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中加班”,联合培养学生155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招收培养俄罗斯、柬埔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学历教育留学生 97名、短期语言进修生24名。学校通过实施“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多举措服务奇瑞汽车、埃夫特智能装备、安徽海螺水泥等区域、行业领先企业“走出去”发展。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输出优质职教资源,学校开发制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标准6项、课程标准39项,职业标准2项,获境外认证推广。学校立项“中欧教育人文交流服务计划”、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开展的对台交流项目入选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以及安徽省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学校扎实履行“育训并举并重”的职责,依托安徽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芜湖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芜湖市企业员工在岗定点培训机构等,整合各类办学资源,广泛开展培训与服务,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学校面向区域事业单位开展教育培训、政策建议、技术策划与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多类服务项目,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入选人社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培训单位、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特种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知识培训项目”获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精准服务,推进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均处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激励单位等荣誉,是芜湖市首批高校人才工作站,同时与长三角区域南京等城市建立技能人才基地。多年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处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率先在全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先后培养了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十大操作技术能手徐本盛,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舒云峰,上海市“高技能人才”王从信,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飞,安徽省“技术能手”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川,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言松,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及 “安徽工匠”王德伟,安徽省“双创之星”杨杰、徐文杰、骆鹏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

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品质的不断提升,受到各类媒体关注和社会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网、中国青年报、中国财经报、“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卫视、安徽教育网等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先后对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加快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推动教学实践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