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怎么分专业 有哪些利弊
大类招生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为一个招生大类,学生入学后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或基础课程学习,再通过专业分流进入具体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两种主要方式:成绩优先遵循志愿和自由选择。
大类招生怎么分专业
目前,高校在学生分流上主要有两种方式:
成绩优先,遵循志愿:这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模式。学校根据加权平均分对所有考生进行排序,优先满足成绩靠前的考生。例如,某大学规定建筑类专业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按照个人自愿加综合成绩的方式进行分流,其中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折算满分50分与学业成绩满分50分相加组成。
自由选择分流专业:部分高校在招生时已经明确考生报考某类大类专业,在分流时可自由选择专业中的各个专业。例如,某大学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中指出,财政、金融、统计、公共管理等三个学院的专业分流100%遵循学生志愿,不设专业分流限制。
以上两种模式是目前各个按大类专业录取的学校采取的分流方式,已录取的考生可先对学校专业分流时间和方式进行了解,为分流时能成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专业提前做好准备。
大类招生的利与弊
大类招生的优势
1、增加选择机会:大类招生降低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难度。学生只需选择一个大类,就相当于获得了多个专业的选择可能性,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
2、深入了解专业: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在入学后的1~2年内不分专业,先统一学习基础课程。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个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而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3、减轻报考压力:大类招生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专业报考方面的压力。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
4、培养复合型人才: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大类招生的弊端
1、分流到不理想专业:部分高校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时,会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混搭在一起。这可能导致学生在专业分流时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的冷门或弱势专业,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
2、课程设置问题:由于大类招生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专业需求可能存在差异,这要求学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然而,部分高校可能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水课”过多或通识课程缺乏针对性等,这会消耗学生的大量精力并可能影响其学习效果。
3、专业分流时的马太效应:在专业分流时,可能会出现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被分配到热门或优势专业,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可能被分配到冷门或弱势专业的现象。这可能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学生的不公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