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浙江高考 >浙江高考试题 >浙江语文试题 >

浙江省Z20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时间: 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

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燕赵之地慷慨侠义之气的辛弃疾,目睹大宋金殴破碎,誓死北伐;可主和派一手遮天致使他屡受弹劾(hé)而被黜,最终在“可怜白发生”的喟(kuì)叹声中辞世。

B.如今熠熠(yì)重光的阳明心学曾饱受诟病,但以“心”为本乃打通知行关系的关键,因此心学以其突出的实践品格,一度成为针砭(biān)朱学“知行分离”弊病的良方。

C.灵感就是在潜(qiǎn)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一一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蛰(zhé)伏着;号令一发,它便乘其不备、一鼓作气地攻城略地。

D.为了革除弊政、再造中兴,张居正扶大厦于将圮(qǐ),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溘(kè)然长逝,而其推行的万历新政却着实让大明在覆灭前回光返照了一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法国作家塞维尔·德·梅伊斯特的新书《窗台之旅》,讲了一个冗长而粗糙的故事。【甲】他在书中不胜其烦地描述了你可能在一间平常卧室中看到的一一只要你做好准备,以足够细致的态度去观察--所有古怪而奇妙的东西。【乙】该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是:如果你睁大眼睛,那么你自己的卧室,当然还有你本人在伦敦生活的区域,都可能像所有那些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遥远的地方一样有趣。

你只须把大多数旅客游览伦敦时的兴奋劲与大多数本地居民对此处的厌倦情绪对比一下,就能发现梅伊斯特对某些问题可谓洞察秋毫。地方始终是同一个,那么旅客与居民的心态有何不同?旅客是做好了准备要对凡事感兴趣的,他们什么都会注意。【丙】而我们在某地居住十年甚或更长时间,就不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玩意了,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胜其烦 B.蕴涵 C.洞察秋毫 D.甚或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月22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有7000多种,罕见病患者超3亿,而70%的罕见病在患者的儿童期就已经发病,所以儿童期的诊断至关重要。

B.“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调查结果与问责情况让人宽慰,而此事也给地方治理以警醒: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及时回应,承担本该承担的责任。

C.湖南省市场监管部门连夜对“土坑酸菜”涉案企业依法立案,责令其停产停业,就地封存所有原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并追溯、召回所有已经外销的产品。

D.虽然冬奥会上的性别数据日渐持平,很多女运动员开始成为大众偶像,但性别权力结构还在阻碍更多女性不能自在地投身于各项冰雪运动并获得堪比男性的回报。

5.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吃遍天下鳝丝面,超赞味道在我家。”(面店广告)

B.“鉴于所有住户5轮核酸检测皆阴性,本小区可望明日解封。”(某小区广播通知)

C.“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新冠疫情宣传标语)

D.“山河无恙,烟火万家,这盛世恰如你们所愿!”(“清明祭英烈”致辞)

6.读下面图文,按要求答题。(6分)

(1)以下三幅图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二级标志图。根据国际惯例,国际综合性赛事一般会设计若干个二级标志,作为会徽等一级标志的补充,以应用于对应的特定场景。请根据图片内容,将“文化活动”“志愿者”“智能”三个名称填写到相应的图片序号后面。(3分)

甲:____ 乙:______ 丙:_______

(2)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图,写出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3分)

1.B【解析】A 金殴一金瓯:C潜(qián)意识:D将圮(pǐ)。

2.A【解析】“不胜其烦”应改为“不厌其烦”。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细致。注意两者的区别。

3.C【解析】“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应为“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

注意“于是我们渐渐熟视”和“终致无睹”是两个句子,中间应用逗号。

4.C【解析】A 搭配不当,“罕见病”不能说“发病”,应改“发病”为“发作”或“患上”。B 成分残缺,“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前面缺少了介词“对于”或“对”。D不合逻辑,去掉句中的“不能”两字。

5.B【解析】B 项,语体不当,“鉴于”“皆”“可望”均是带有文言色彩的用语,不适合作“广播通知”用语,且“可望”与“渴望”同音,容易引起听众误解。

6.

(1)甲:智能(1分) 乙:文化活动 (1 分)。丙:志愿者(1分)

(2)【参考示例】

甲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1 分),以电子元件和线路交织成网络为智能标志(1分)。

②寓意:既体现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凸显杭州智能互联的现代城市定位(答对一点即可,1分)。

乙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1 分),融合了良渚玉璜的纹样(也可答融合了钱塘江的浪涛)(1分)。

2寓意:既体现了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展现了杭州悠久的文明传承(也可答;又展现了杭州独有的潮文化特色)(答对一点即可,1分)。

丙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1 分),融合了志愿者及其爱心(1分)。

②寓意:既体现了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展现了志愿者对亚运会的热情奉献(答对一点即可,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莫扎特的《第25号交响曲》都被视为艺术作品。我们必须区分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

乍一看,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相似的。

首先,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人工生产。艺术家制作的作品或工匠制作的物品都是与自然生产相对立的所谓“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而后者,例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这些昆虫的本能。任何不需要思考的本能生产都是自然生产,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因此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人工生产的结果。

其次,它们是由同一工具制成的,即艺术家的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手是技术在人体的体现。因此,艺术作品是一种技术现象的结果,就像木匠、面包师和橱柜制造者等工匠创造的所有普通物品。既然人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手的技术而产生的,那么艺术作品也只是技术现象延伸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以手的形式存在于人身上的技术,这两个元素在逻辑上是相似的。

再次,它们都是人类工作的结果。在尼采看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复杂的,但没有一个是奇迹”,也就是说,艺术和技术一样,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工作。因此,艺术家并非超人,而只是一个提供大量工作来制作艺术作品的人。例如,莫扎特的作品经常被归功于他的天才,然而尼采却认为,这位艺术家并不是天才,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他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

然而,创造的果实是否真的表达了同一件事?它们没有自己的特点吗?前面所说的相似之处真的有效吗?事实上,只要人们试图围绕艺术作品建立一种智性思考,并坚持不懈地理解它的性质,就会意识到它与普通物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被同化。

艺术作品不能与普通物品混为一谈,只有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它。与尼采所捍卫的论点相反,仅有工作并不足以让人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他们要拥有天才。事实上,尼采提出的高强度工作只会让人获得“天赋”,即一种可以传播和传授的技术掌握能力。但是,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时,他无法传授他所遵循的规则来让另一个人也实现这一结果。工匠拥有重要的技术掌握,这实际上是天赋,而艺术家拥有天才,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康德认为,工匠要生产东西,需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美,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将由他自己的天才来决定。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一个是来自于天才,是独一无二的,而另一个是遵循已有的规则。

再有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与工艺品的生产不同,艺术创作中存在某种自发性。根据萨特的观点,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因此,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而对艺术家而言,没有预定的规则或指令让他创作作品。因此,创作是随着艺术家的想法的演变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是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和自发的。遵循预定的创作路径会使作品失去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例如,当毕加索开始画画时,他事先并不知道它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如果他不得不机械地应用规则,如果它的创作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那么它将仅仅是一个缺乏自发性和神秘性的普通物体。

此外,根据哲学家柏格森的说法,艺术作品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普通物品只向我们展示物体的实际效用。

(材料来自法国高考哲学写作范文,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艺术作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作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后者是出于本能的自然生产的结果。

B.艺术作品是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的,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

C.艺术作品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其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来自创作机制的自发性。

D.普通物品是有现实效用的,而艺术作品则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是柏格森的观点,也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尼采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音乐。

B.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果,从属于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所在的艺术世界;普通物品是技术生产的结果,属于人类通常遇到的普通世界。

C.依照文中康德的观点,米开朗基罗具有天才特质,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来创造美,他的雕塑作品《大卫》便是证据。

D.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取材于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真实事件,依照本文观点,可知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

9.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后世常有人临摹这幅作品,其中不乏有极高水准之作。请结合文本判断临摹作品是不是艺术作品,并陈述理由。(4分)

7.C【解析】“本质先于存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都是普通物品的特点。

8.C【解析】A项曲解文意,“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错,尼采虽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但是并不否认他的作品是艺术作品。B 项偷换概念,艺术作品是具有天才特质的艺术家创作的,不是“天赋”,具有天才特质≠天赋。D 项推断失据,根据文意,题材是否来自真实事件并非判断作品“是否艺术作品”的依据,真正的依据是“是否天才地创造了新的规则”“创作过程是否自发”。

9.

(1)判断:这些临摹作品不是艺术作品。(1分)

(2)理电:1这些临墓作品是临墓者模仿原作而来,没有创造新的规则。

②这些临摹作品在临摹前首先已经被定义,本质先于存在,不具有自发性。

(评分标准:理由一点 2分,两点 3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悼易水

张承志

(1)我也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

(2)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3)清夜在暗色中南望,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4)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

(5)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乱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

(6)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岁,第二次十八岁。

(7)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据我所知,至少有三支人马都以登上狼牙山的棋盘砣峰为夸功资本。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当年的朋友们在心底的意识里,大概都觉得自己也属于那样的烈士吧。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8)感谢中学语文课,人人都背诵过荆轲刺秦王的段子。还有,那时流传着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一些旧作,其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令我至今偏爱北方。

(9)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来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天就纷纷扬扬地下雪了。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矗立着纪念塔的棋盘砣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

(10)在棋盘砣主峰上,遥遥望去远方有一线蜿蜒着晶莹的光亮,我们都猜那就是易水。大家默哀似的,一时都哑住了,久久地凝视着那闪烁着的白线。

(11)第二次也是隆冬。

(12)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当囚徒被遣返一一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13)易水已经是我们的旧友。

(14)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如今那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看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

(15)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

(16)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种解释。而如今,无论是易水还是狼牙山,都从中国人的意识中褪尽了。今天这样突兀地忆起易水,不仅觉得寒意袭人,而且觉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绝自己的。

(17)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

(18)每逢提襟涉渡,总觉得上游人烟繁殖,工业林立,河水浊腻不爽。想起当年易水的清纯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读罢,呆坐良久,周身麻栗阵阵。

(19)古人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勇者,看来研究体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而今,作为勇者的古人,还有那道沉默的易水,也许永远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们的秘密了。

(20)汉文明之中的烈士传统,好像已经在易水两千年的淘刷之下,一去不返了。

(21)作为燕人,居于燕京,我应当寻暇再去看看那条易水。无论如何,江山未改,易水尚流,再去看看一定会得到些真实感触的。

(22)若去时,还是要在冬季等一个无雪的日子。在萧萧寒风中看村野如烟,在迷蒙空漠的大地上,试试能不能遇着二十余年前那些切肤的感受。

(23)然后,我要掬一捧易水饮下,看看它,不,是看看自己的肚肠还有没有那种冰冽的感性。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味。(4分)

(1)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2)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至今偏爱北方。

11.文中“我”“我们”交替出现,有何用意?(4分)

12.请赏析画线语段的语言特色。(6分)

13.作者在第四段说“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0.

(1)“烙”字既有力地突出了“暑昼正午”炎热、残酷的特点,又包含了人无法触景生情回忆易水的痛苦之情。(2分,意对即可)

(2)“潜”字突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作品对我思想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根深蒂固,难以改变。(2 分,意对即可)

11.

(1)结构上:“我们”出现时是作者回忆曾经的往事,“我”出现时主要是抒发当下对易水的独特感受,交替出现使得现实和回忆交织。(2分)

(2)内容上:年轻时“我们”全都与易水为友,如今“我”却独自悼念易水,这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的壮烈情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流失的现状,突出主旨。(2分)(评分标准:能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意思对即可。)

12.

①善用叠词,如“寂寂”“纷纷扬扬”“朦朦胧胧”“暗沌沌”等,不仅准确地描摹了环境,更加增添了音韵美。

②句式整散(长短)结合,如“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整散、长短的变化使行文富有节泰感与画面感。

③妙用拟人手法,如“它正朦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一句中,“桃”和“静默”。生动又别有情趣地写出了棋盘砣主峰的高耸与沉稳。

4将简练的叙事性语言与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相结合,如“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是简练的叙事,“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是细腻生动的描写,两种语言交错,使文章详略相宜,节奏鲜明。

⑤语言文白兼容,如“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是典雅的文言语言;而“阎王鼻子”“小鬼脸”

则是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语言融通俗与典雅于一体,使文章别有韵味。

(评分标准:写出三点给6分,文本分析不限于本答案所示,言之成理即可。)

13.①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个人经历,在作者的认知里,易水的风骨都属于冬季,“炽日之下”他难以感受到这种风骨,所以无法回忆。

②“易水”“遥遥”象征英雄豪杰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被人淡忘而离我们远去。

③“炽日之下”隐喻当下喧嚣、浮躁的物欲世界,“我”对易水的怀念会被这个世界认为是乖僻,作者以此句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愤慨。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共6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答彭尺木进士书

袁枚

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①诗语云云。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仆不以为然。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之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也。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

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

《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言乾坤有时而生死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言陵谷有时而来去也。生死去来,天地不能自主,而况于人?居士宁静寡欲,有作圣基,惜于生死之际,未免有己之见存,致为禅氏所诱。有所慕于彼者,无所得于此故也。独不见孟子之论生死乎?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陶潜之论生死乎?曰:“浮沉大化中,不恋亦不惧。”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

昔曹操聘虞翻,翻笑曰:“孟德欲以盗贼馀赃污人耶?”居士招我之意有类孟德,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

【注解】①文文山:文天祥。彭尺木来信云:“昔文信公在燕狱时遇楚黄道人,受出世法,始得脱然于生死之际。”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生送死,人之道也 养:供养

B.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逆:预先

C.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 稽:跪拜

D.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贰:两样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舍其人道可知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B.富可求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C.致禅氏所诱 然此可为智者道

D.故敢诵仲翔之语奉谢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彭尺木借文天祥来劝说自己修佛学禅,作者不以为然,并以龙逢、比干为例加以反驳,证明自古以来豪杰们舍生取义并非因为“禅悟”而为。

B.作者反对友人舍弃现实人道、追求虚妄来世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混淆了生死之别,无非是以探究天道为名,掩盖贪生怕死的实质。

C.作者认为修德讲学是不可不放在心上之事,死生富贵是可置之度外之事,而彭尺木恰是将度内之事放在度外求之,这是非分之想。

D.本文针对彭尺木来信,以儒家学说为根据,通过论证,主张注重人道,不盲从天道;全文破立结合,语言明快简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无 如 二 千 年 来 凡 所 谓 佛 者 率 皆 支 离 诞 幻 如 捕 风 然 视 之 而不 见 听 之 而 不 闻 祷 之 而 不 应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4分)

(2)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4分)

14.C【解析】C 稽:考查。

15.B【解析】B 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A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C 介词,表被动,为所表被动/介词,表对象,对。D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

16.C【解析】联系材料第三段“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指将生死这可置之度外之事放在度内求之是非分之想,荒诞至极。

17,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评分标准:断对2处给1分,4处给2分,6处给3分。断错2处扣1分,断错 3-4 处扣 2 分,断错 5-6处扣3分)

18.

(1)(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赋分点:“无以”“异”“盍”“听”各1分,共4分)

(2)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赋分点:“纵”“法”“奚”、宾前句式“他适”各1分,共4分)

附1【背景知识】

木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这是一封给友人彭尺木的信,也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据,上佛学辩论生死问题的一封信。彭尺木,即彭绍升(1740---1796 年),字介初,别号尺木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初治程朱理学,后致力禅学。他给袁枚的信是劝其信佛参禅的,他认为只有佛学才能觉悟生死的道理,而了解生的来处和死的去处是大事,是“不可置之度外”的,袁枚针对他的观点,回信给予驳斥,观点有破有立,明确坚定,行文明快简洁。

附2【译文】

(您)来信拿禅学教导我,其中引用了文天祥的一些诗句等等。(在您看来)似乎文天祥如果没有遇到楚黄道人的话,就不能够领悟生和死了。我却不认为你这种看法是对的。

古代的英雄豪杰视死如归,这样的人扳着手指头也数不完,如果非要等领悟了禅道之后才能为气节而死的话,那么当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的时候,必然不会有龙逢和比干这样的人了,作为一个信佛之人,您的想法是认为一定要先通晓禅学,然后才能领悟生死罢了。(您)竟然不知道自古以来不能领悟生死的(学说),没有什么比得上禅学的。(世上)有生有死,这是自然法则,供养活着的人,送走死去的人,这是人类的法则,如今(您)摒弃了可以预知的人类法则,反而去追求不可预知的自然法则,认为“活着原本就是没有活着,死去原本就是没有死去”,又认为“生自有来处,死自有去处”。这些想法都是因为舍生怕死的这一余头萦绕郁结在您的心中而无法放弃,这样之后就会像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那般(空想一番),您故意说那些相反的话来自我辩解,这就好比大火炉中铁块跳起来想成为宝剑镆铘,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祥之铁啊!对于生死之道,你是真领悟了呢,还是没领悟呢?从前子路问孔夫子关于死亡的事情,孔夫子说:“还没弄明白生,怎么明自死呢?”当时的孔圣人好像预知到后人中肯定会有借生死之事来蛊惑世人的人,因此他对于子路之问(的回答),就好比植物的数英刚冒出来就将它事先折断,

您的来信说,生死去来这等大事,不可将它们放在心外。这种说法更加错误,天下有不能不放在心上的事情,那就是“不修德行,不讲学问”。也有不可不放在心外的事情,那便是“死生自有天命,富贵自有天意”,如果把考虑之外的事来当作考虑之内的事情加以追求,这就是出格的想法,荒谬到了极点,

虽然这样,(但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执鞭驾车之人,我也愿意去做,倘使佛真的能超出死亡进入永生,那么我把儒家思想引入墨家又有何妨(意思是:我从信儒改为信佛)。但是,令人无奈的是,这两千年来,所有称作“佛”的,全都是离奇虚妄、荒诞虚幻的东西,就好像捕风捉影一般,看佛却不见佛,听佛却不闻佛,向佛祈祷,佛却没有回应,什么如来佛祖,什么释迦牟尼,跟百天农田里的平常鬼魂一样都是荒诞无稽的,徒有异端之说的虚名,却没有异端之说的实际效用,所以聪明的人才不会这么做。试想一下,居士您拜佛、考查佛法二十年,自以为对那佛法十分精通。如此,那么您知道了生是从哪来的,您就能做到不生吗?您知道了死后去往何处,您就能不死吗?(所以说)像我这样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的人,就心甘情原地做个佛法的门外汉吧!如此,那么不知道生从何来的人,便不用活着了吗?不知道死往何处去的人,就都要快快去死吗?(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

《易经》说:“天地毁灭,那么就无法看见易理。”说的就是天地也有它生死存灭的时刻。《诗经》中写道:“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山陵。”说的就是山陵山谷自有其来去变化的时刻。(所以说)生死来去之事,天地都不能主宰自己,更何况对于人呢?居士您内心清静,少有欲望,有望成为圣人之学(指儒学)的基石,可惜对于生死之时,免不了有自己的顾念,以致被禅学所诱惑。对那佛法有所仰慕,却在这件事上一无所获,您难道没看见孟子论述生死吗?(他)说:“短命与长寿没什么两样,以加强自身的修养静待天寿之命。” (您难道没看见)陶渊明论述生死吗?(他)说:“在宇宙中或沉或浮,不贪恋也不惧怕。”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

从前曹操聘请虞翻(字仲翔),虞翻笑着说:“孟德您想要用盗贼抢来的财物来玷污我吗?”居士您招揽我学佛的意思有点像曹操(的做法),因此我冒昧地用虞翻的话来送给您并谢绝您。

(二)阅读下面元代张可久的两首元曲,完成19-20题。(8分)

双调·水仙子 怀古

秋风远塞皂雕旗①,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越调·寨儿令 题昭君出塞图

辞凤阁,盼滦河,别离此情将何在!羽盖峨峨,虎皮明驮,雁远暮云阔。建旌旗五百沙陀②,送琵琶三两宫娥。翠车前白橐驼,雕笼内锦鹦哥。他,强似马嵬坡③。

【注解】①皂雕旗:画有黑雕的大旗。②沙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③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内,唐安史之乱时,杨贵妃于此处被缢死。

19.这两首元曲都用到了昭君出塞的典故,但情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的______之情,后者则流露了对王昭君的_____之情。(2分)

20.两首曲词均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19.赞颂(意对即可,1 分):同情(意对即可,1分)

20.

①前者将昭君、西施的历史功绩与“战马空肥”构成对比,赞美了两女子心系苍生、挺身而出,讽刺了男子与朝廷的无能。

②后者将迎送昭君的“五百”人与“三两”人构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汉朝宫廷的冷漠,也流露出昭君内心的幽怨。

③后者曲末将王昭君与杨贵妃的命运作对比,表达了对昭君选择的肯定,对包括杨贵妃在内的所有宫廷女子的同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点出对比1分,写出作用1分,共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材料三:子张问崇德①,子曰:“主忠信,徙义②,崇德也。”(《论语·颜渊》)

【注】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②包咸注:“徙义,见义则徙意而从之。”

21.材料一中的“文”意指______,材料二中的“被发左衽”意味着________。(2分)

2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关于“信”的论述,并作简要评价。(4分)

21.文化典籍或文献(1分,意对即可)沦为蛮夷或沦为不开化的民族(1分,意对即可)

22.

(1)概括:①做子弟的年轻人应当恪守信用;(1分,意到即可)

2当小信和大义发生矛盾时,应选择遵从大义,而不应拘于小信;(1分,意到即可)③“信”应当以“义”为前提,灵活变通。(1 分,意到即可)

(2)评价:孔子对“信”的论述堪称至理名言,至今仍有践行价值。(1 分,须是评价性文字,且言之有理即可)

附材料三译文:子张问孔子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孔子说:“以忠诚、诚信为主,跟着义而走,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办法。”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天下有道,_______;天下有道,_______。(《论语》)

(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诗经·氓》)。

(3)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4) 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声声慢》)

(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_______,_______。(《旅夜书怀》)

23.(1)则政不在大夫 则庶人不议

(2)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4)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5)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评分标准:考生所选小题号须与答案匹配,每答对一空给1分,每空中凡有错字、漏字或多字,皆不给分。)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70年,耶鲁大学校长金曼·布鲁斯特针对当时整个社会新旧更迭、政局不明的状况,在开学典礼上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你们读书求学的意义何在?”

2021年,校长彼得·沙洛维在耶鲁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上再次追问学生这个问题:“今天,我同样想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们。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隐喻上来看,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再次深陷一片火海,年轻人读书的意义何在?”

对这个问题,身为中国学子的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提示】

两位校长都将读书的意义置于时代的大格局中思考,强调了在“火海中学习”的必要性。这样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可以激发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引导他们思考自我价值和家国责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立意】

①面对“火海”世界,莘莘学子当为天下苍生而读书:②面对天下“火海”,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③不惧“火海”,以我的读书梦助推中国复兴梦;④以读书之乐消解“火海”之苦;

⑤苦读济世,还世界以一片“活海”。

说明:若有其他立意,只要不脱离材料内涵,准确把握“火海”与“读书”的关系而阐发,亦可视为正确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