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专业解读 >专业介绍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介绍

时间: 专业介绍

计算机大类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信息安全(080904K)、物联网工程(080905)、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六个专业。2016-2020年开始实施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入相应专业学习。2021年开始学生在入学以后即根据分流方案进行专业分流。

本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特色”为培养特色,以科研促教学,将实验、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紧密结合,注重学生计算思维习惯的养成。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实施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模式。

入学时按照大类招生,入学后,学生根据个人志趣、成才规划、特长爱好等选择专业,依据分流方案完成专业分流,学校对进行个性化专业培养,成长为相应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0年,原名为电子计算机专业,于1981年下半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招生的计算机本科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3 年入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入选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学科于1996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点,2000年入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007年入选广西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为B-,2018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名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国第82名。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0人。其中博导4人,硕导27人;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7人,高级职称占比75%。另外不定期聘请多位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加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2014 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奖6项。

专业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单片机与嵌入式实验室、EDA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与各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有6个长期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掌握深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于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关于复杂计算系统的技术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应用、维护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进取精神和求实精神,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数字素养、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计算系统安全意识、工程伦理意识、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能够终身学习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毕业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独立承担复杂工程项目任务,成为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或团队负责人。

三、专业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培养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综合设计能力训练。设置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硬件系统设计能力;设置算法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以科研促教学,将实验、实践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系统思维、工程思维的递进培养,构建了“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科教协同”6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系统的软/硬件课程和丰富的实践环节,促进本专业学生硬件、软件设计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突出计算机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特色。

四、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网络安全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数字逻辑实验、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实验、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Android应用开发、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专业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杰青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教学名师2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2人,广西卓越学者1人,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委员1人。

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本专业教师自发形成了以罗笑南、江泽涛等教授为带头人的5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近3年来承担国家级、广西区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年均3千万元以上。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年均20篇以上。

本专业学生近3年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2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7项。获得的奖项有第九届“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43届ACM-ICPC亚洲区域赛青岛站金牌、第二届全球程序员节暨“解放号杯”程序员大赛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二等奖、第七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等。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3篇,参与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5项。

七、就业方向

本专业近3年年均为国家培养170名左右毕业生并逐年递增,到2022年将达到240名。毕业生可以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基础与技术研究、软硬件及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工作。

近3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0%,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声誉。超过25%的毕业生在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就业。考上公务员和读研深造的比率约占10%。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软件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软件工程专业是广西区紧缺人才专业,2011年获批该专业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得 C+结果,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于第64位。2019年本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培养学生特色鲜明。坚持面向工程化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围绕专业的两个核心方向,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化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移动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与实践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化综合素质所需要的管理、沟通表达与协调等能力,毕业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就业起薪高、就业率高。

二、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在国内外用人单位的软件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型复杂软件系统的工程化开发、项目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学生不仅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而且学习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技能,兼修主要领域的软件开发技术,如移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毕业生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软件工程理论技术知识,得到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训练,掌握全面的软件开发能力,熟悉主流的软件系统开发技术和开发工具,具备复杂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工程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有较强的职业工作适应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与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EE框架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实验、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Android应用开发、软件项目综合开发、大数据处理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近年承担和参与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每年数十项,科研经费上千万元,主持完成的多个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获国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60多个。

学生在ACM、“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够从事各行业软件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应用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Web应用软件系统设计、移动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研发,也可承担企事业或政府机构的软件系统运行、维护及升级管理等工作。

连续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州IT企业工作,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和北京地区IT行业具有良好声誉。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信息安全专业

一、专业概况

信息安全专业于2003年获批,2006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依托的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博士点是目前广西唯一安全相关专业博士点,并入选广西一流学科,2018 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23名。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比26.7%,高级职称人数占比77.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1.3%。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企业任职经历、承担或参与企业横向项目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工程实践经历。

本专业按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为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本专业拥有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实践基地约300平方米,设备总值200余万元,专业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完善的软硬件资源。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在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从事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发、测评、等保、取证、运维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完善的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具备过硬的信息安全工程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

强化基础、面向应用、贴近实战。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引,以是否符合面向应用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来梳理、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围绕密码协议、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内容安全等几个方向制定培养方案。专业定位与学院的学科发展相结合,学生培养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四、专业核心课程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导论、应用密码学、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软件安全、隐私保护模型与算法、网络渗透测试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应用密码学实验、网络安全技术实验、系统安全实验、软件安全实验、信息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课题组的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项目训练,共获得国家级、区级创新项目20余项;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比赛,近三年在信息安全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信息安全专业学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七、就业方向

连续多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2%以上,就业区域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和广西区内,就业行业分布于安全服务、金融、电子、软件开发等企业和科研院所。

每年有约5%左右的学生考取或保研就读硕士研究生,前往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或出国继续深造。

大多数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南宁等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知名信息安全公司工作,如安天、深信服等;或进入华为、腾讯、德赛西威、海康威视等公司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工作。招录为公务员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边防部队、公安、国安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1年7月获批,2012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设置的“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2014年本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20提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已经通过网络评审,正等待专家进校现场考查,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现有物联网基础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拥有广西“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并依托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行计算机技术各种实验。在培养学生实践方面,规划了物联网室内和实景实训平台,建设了1个嵌入式基地和1个创新性实验基地。目前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 600 平方米,配备大量物联网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年来,教研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行业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约30余项,与各类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有3个长期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二、培养目标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能在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解决复杂物联网工程项目实践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具有物联网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能够提炼、分析和解决物联网及相关领域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承担物联网及相关领域中项目管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系统运维等工作,具有良好创新意识;

3、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进行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有较强的文档写作能力,能领导团队完成复杂物联网工程项目;

4、能跟踪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主动学习,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培养特色,依托学校电子行业和学院计算机学科的优势,突出软硬件综合开发能力强的特点,将实验、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紧密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学科理论基础,具有扎实的物联网硬件基础知识,具有物联网感知、通信、处理、控制和安全的系统知识,具有从事物联网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系统开发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物联网工程导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安全技术

五、主要实践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实验、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单片机应用实践、Android应用开发、软件开发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实践、物联网系统综合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基于计算机智能控制创新基地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开发了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农业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智能小车、二维码检票机系统、智慧自助导览系统、基于STM32F013最小系统的四轴飞行器,以及基于物联网网关的远程流量控制系统等。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物联网相关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概况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也是全国较早开办的专业,于2016年获批为广西特色本科专业 (广西共批准16个)。本专业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新兴交叉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 “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明确为主攻方向,智能机器人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上升为国家战略;阿尔法狗机器人的异军突起,更是掀起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智能化研究的热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则是与两者最有对接性的专业。很多专家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看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科学与技术必将在这场信息产业革命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专业以培养面向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突出“校企合作-研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工程视野等能力。该专业区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教学名师2名。

现有机器人实验中心、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依托广西图形图像重点实验室、云计算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计算机智能控制创新基地和嵌入式创新基地。目前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350平方米,配备大量组装机器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年来,教研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行业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约10余项,与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二、培养目标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主攻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及时跟踪智能科学前沿知识与技术,培养具有数学、计算机、电子、控制基础知识,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智能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新型智能工厂和企业进行各种智能化产品及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的需求。

四、专业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信号与系统、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五、主要实践课程

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实验、Java应用开发、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智能机器人实验、智能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训练,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银奖。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课题组的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工作,或攻读控制方向或计算机方向的硕士。

连续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著名IT企业工作,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地区IT行业具有良好声誉。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一、专业概况

作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广西最早开展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和人才培养。2018年我校同时获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在广西处于领跑位置,在全国也处于前列,是仅有的30余所具有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在“软科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排名第18位,位于全国前24%。2019年我校获批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师资队伍强、结构合理,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及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科教协同、校企合作育人特色突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网络安全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观念、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具备坚实的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服务于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软硬件开发与运维、安全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具备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所需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应用于解决网络空间安全系统在研发、集成、运维、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

2、具备分析、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本领域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研究、软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运维等工作;3、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系统的研发、生产、管理和运营团队中担当组织管理角色;

5、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跟踪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行业的发展变化。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宽口径专业,知识面、就业面广。坚持面向工程教育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围绕专业的核心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方面工程化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所需要的管理、沟通表达与协调等能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型应用人才。

四、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等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网络空间安全导论、网络空间安全数学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及安全、操作系统及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网络攻防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实验、数据库系统及安全实验、操作系统及安全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网络攻防实践、网络空间安全实践1-2、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为学生创造各种便利条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教学实验与实践平台,或进行各科研课题组,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培养团队素养,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国防、公安、电子、通信、金融、政府机关、高新技术公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教学和管理、运维等方面的工作。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