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33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历史沿革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

  办学思想

  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学术铸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管理兴校、和谐荣校”的重点任务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1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87个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种,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8年起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近年来,学校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满足学生对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四个理性选择,2012年起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起开展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1000人),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5年,在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位居第一,英语、会计学和生物工程排名第二,法学和通信工程专业排名第三,成为全省唯一所有参评专业都位居前三的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地方师范大学首个、江西省唯一获批的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学校被专家组称为“一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6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7项,国家软科学项目4项;获得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2012年以来,学校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均超过1亿元,近4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范院校前10位。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托项目3项,年度项目的立项总数列全国高校第7位,在全国师范类院校和全省高校中均列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6项,列全国高校第112位,全国师范院校第5位。学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2017年2月发布的2017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位居全国高校中排名第71位。学校共办有期刊5个,其中《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等3种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等2个刊物为CSSCI来源期刊。

  师资队伍

  学校校本部共有在编教职工2626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博士716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2.16%;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3.7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4.67%。

  国家级优秀人才方面,学校现拥有院士3人(双聘),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

  在省级优秀人才方面,目前学校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40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6人(含柔性引进10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学校2017年入选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学生竞赛

  学校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校团委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获得由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学校报送的《纯洁.朝气.责任—努力培育青年精气神塑造青年新形象》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音乐学院合唱团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专业组声乐类金奖;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第16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100 米决赛冠军,成为我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2011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创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学校2012年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一金两铜,刷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三、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三等奖,实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特等奖“零”的突破,并成功跻身全国50强行列,成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的“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并填补了江西在该类别赛事的金奖空白。在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总数列全国第1位(并列)。2017年9月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体总分跻身全国20强并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奖。

  教师教育

  学校坚守地方师范大学使命,发展教师教育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在全国率先“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现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培养了一大批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学校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合作,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构建了实践取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力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取向的教师养成教育体系。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立项建设2门、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项,2017年入选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院校。从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本科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建立了全省日访问量最大的“江西教师网”,有效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办公室、省“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等均设在我校;承担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核大纲”“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等教师教育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建设工作。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科学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解放后,学校积极支持和帮助筹建地市大专院校,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近年来,学校注意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在我省独有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优势,打造赣鄱文化平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和理工类应用学科优势,优化创新科研服务体系,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剂、布、膜、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总投资1亿多元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LED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依托学校纳米纤维技术、由学科科研人员创办的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昌高新区隆重奠基,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在60亿元以上,是我校又一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方志远教授六登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国史,先后评选为《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和“最受欢迎节目”。大学科技园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年获批全国师范院校第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积极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2015年创办智库内刊《江西发展研究》,刊发的34篇研究报告均获省领导批示。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有30余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5次,其中中央领导批示1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8次。

  国际合作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28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10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学校现建有孔子学院2所,2008年,学校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2012年,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校友工作

  自办学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30万名,一大批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骨干人才,现在江西近半数中小学特级教师、60%以上的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80%以上的高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江西师大的毕业生,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赖大仁,全国模范教师彭娟等。学校校友中还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这其中既有中正大学时期校友两院院士黄克智、曾庆元,重点大学校长解沛基、刘振群、尹长民、贝效良、林增平、蒋建平,著名制浆造纸专家陈嘉翔,国家最高出版荣誉奖—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徐柏容,著名诗人公刘,著名军旅作曲家李非,著名书法家沈鹏,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等,也有师院或师大时期校友如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原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一级大法官沈德咏,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上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萌,国家信访局局长、党组书记舒晓琴,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平,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罗熹,中国泰康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刘经纶,世界500强企业江西省铜业公司前董事长李保民,江西首富、江西济民可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义海,江西恒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辉,北京快乐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趣分期创始人罗敏等。学校在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78位,2016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83位,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居全国高校第126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朝着建设一所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伟大实践中再谱新篇。

学校领导

  田延光党委书记

  男,1962年10月生,1983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十四届省委候补委员。

  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1990年11月任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人事处副处长,1996年12月任人事处处长,2001年5月任组织部部长。2001年8月任赣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任院长,2011年2月任党委书记。2013年6月起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主持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各1项,主编丛书1套,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梅国平 校长

  男,1962年10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常委。2011年2月起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

  1979年9月—1983年7月,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年7月—1985年9月,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助教;1985年9月—1988年7月,吉林大学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7月—1996年9月,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996年9月—1999年7月,南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01年9月,任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其间,1999年11月被确定为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0年9月晋升教授;2001年9月—2003年4月,任江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其间,2003年1月当选第十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000年6月—2003年4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2003年4月—2005年7月,任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兼任软件学院院长,其间,2003年12月晋升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经济管理决策方向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7月—2011年2月,任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其间,2008年2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11年2月起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其间,2012年12月当选民进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2013年1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近年来先后主讲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金融工程---无套利均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实证会计》、《金融数学》、《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国家精品课程《运筹学》第一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管理决策与决策支持教学团队”第一负责人,2009年和2014年先后2次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曾多次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近年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与发展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环境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政策模拟》(管理学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制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政策选择研究》;主持完成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1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软科学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出版《元胞自动机理论》(英文,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版)、《基于统计方法的上市会计信息失真研究》(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出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多部专著,在《科学通报》、《管理世界》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著作《基于统计方法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环境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机理分析》、论文《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网络交易大数据》分别荣获2009年、2013年和201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张艳国 党委委员 副校长

  男,汉族, 1964 年 2 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 历史学 博士、博士后,研究员、教授。 2008 年 12 月起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 史专业 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 年 7 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1 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师从章开沅教授、严昌洪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期间获得“野泽丰”奖学金; 2005 年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师从冯天瑜教授,在站期间获得过国家博士后项目资助。曾长期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江汉论坛》杂志社副主任兼副主编、科研教育管理处处长兼研究生办公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治学和法学研究所所长。 1997 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9 年被评为院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01 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5 年首批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五个一批人才”(理论类)。 2003 年获得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0年入选首批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文社科类领军人才,同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起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主持人;2013年起,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与社会变迁,并兼及政治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理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报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逾百篇,其中,数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近百篇被《人民日报》理论版和海外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有关刊物等论点摘编、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如《张艳国自选集》、《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合著)、《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合著)等十余种,都有较好的学术评价。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二十余项。主持、承担和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国家 博士后课题、省社科基金课题、省软科学课题十余项,主持重大横向课题十余项。跟踪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围绕“中部崛起”战略建言献策,有十余项成果被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产生积极影响。

  涂宗财 党委委员 副校长

  男,1965年2月出生,江西靖安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学科带头人。

  1987年分配到南昌大学(原江西大学)工作,1987-1988年随江西省委讲师团赴徳兴市龙头山中学支教;1991-1993年任江西大学三环食品厂副厂长;1993-1999年任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1999-2001年任江西省宁都县副县长;2001-2003年任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副主任、教授;2003-2010年任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南昌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2010年至今,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饮食营养与健康、营养物质相互作用基础研究等,在JAFC、FCH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973”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5项和省部级项目12项。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9项,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1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是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首批入选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

  在江西省高等教育突破“新三无”(无国家重点学科、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无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为南昌大学科技园成功争取了九块国牌(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服务机构、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学院),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九块国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10年到江西师范大学工作至今,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平台、学科建设等做出了较大贡献。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和全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先进个人”和“全国商业科技创新人物”, 2012年被评为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20年"领军人物",并先后获得“江西省科技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科技创业领军人物”、 “江西省优秀科技副县长”、“南昌大学十佳优秀中青年教师”、“南昌高新开发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现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江西省人杰地灵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江西省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

  姚弋霞 党委委员 副校长

  女,1965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教授。

  1985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由省委组织部作为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派至江西省铅山县锻炼,先后担任乡镇妇联主任、副镇长等职。1987年5月调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先后任编辑、人事处主任科员,1991年调江西省人事厅、省编办工作,任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主任科员,1996年月2月起任厅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副主任,省编办一处调研员,厅人事(老干部)处长、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09年6月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规划财务处处长。2014年8月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参与《当代中国的江西丛书》编写工作,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牵头完成江西省十一五人才规划中期评估;主持完成《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及中期评估工作;主持编制江西省政府和国家人社部鄱阳湖生态区经济发展合作规划,配合省政府开展昌九一体化、赣南苏区振兴规划、共青城先导区、吉泰走廊等十几个国家级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的调研、拟制、论证、实施工作。

  构建“数字人社”,开展薪酬、农村实用人才、社区直报等专项统计调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连续多次在全国会议作典型经验介绍。

  牵头组织全省社保基金预决算编制,多次获全国奖。厅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连续五年获省、部表彰。负责厅内部审计工作,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工作。2012年获得“江西省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和 全省就业暨新型农村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项国雄 副校长

  男,1965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政协江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9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传播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3月任传播系副主任,2001年11月任传播学院院长,2008年9月任教师教育处处长,2015年4月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先后主持省社会规划、省教育规划、省高校科技、省软科学等项目各1项,横向委托项目2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当代传播》、《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主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多媒体课件设计》、《计算机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一套10册)。组织开发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平台”等系统3项并获应用。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1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二等奖各2项。

  贾俊芳 党委委员 纪委书记

  男,1962年8月出生,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历任江西省军区机关干事、副处长,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部党委书记、县委常委,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中共江西省纪委省监察厅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丁 晖 党委委员 副校长

  男,195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1月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学校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财务处处长、青云谱校区党委书记、后勤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其间,1985年9月—1988年7月,江西师范大学概率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2005年8月,任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委副书记(挂职)。

  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数篇;曾获江西师范大学“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十佳百优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刘 俊 党委委员 副校长

  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永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律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0年12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并留校工作。1996年3月任校团委副书记,1999年2月任团委书记,2001年4月任商学院党总支书记,2002年1月任科技学院(独立学院)院长,2014年8月任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处长,2016年1月任资产管理处处长。其间,1998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3月—6月,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第十四期青干班学习;2005年12月10日—23日,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第九期江西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培训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承担省部级研究课题十余项,主编参编著作十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项教学及研究成果获省级奖励。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运平 党委委员 副校长

  男,197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奉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1992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并留校工作,获理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1月毕业于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博士。1992年7月至1999年6月在校党委宣传部工作,1999年6月至2009年3月在研究生处(院)工作,2009年3月至2017年2月在财政金融学院工作。2004年6月任研究生院院长助理,2005年12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09年3月任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其间,2001年11月,破格晋升为社会科学研究副研究员;2008年11月,晋升为研究员;2009年11月,被聘为教授。2011年9月至12月,省委组织部调学,在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第39期中青班脱产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管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省社会规划、省教育规划、省高校人文规划、省科技项目、省软科学及横向委托项目多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江西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曾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江西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江西省招生考试先进个人,教育部专业学位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和考务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近院校推荐

相关院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