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英文简称IVT)是为满足园区开发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内外资企业,在新加坡原总理吴作栋的提议下,于1997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一所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独墅湖新校园于2010年9月正式启用,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若水路1号。

  学院是苏州地区18所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先后五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办学实力位于省域前列。

  二十年来,学院通过积极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形成了以股份制办学体制、深度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视野为特色的办学风格。

  学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股份制办学,组建了由政府主管部门、中外著名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高校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董事单位成员中来自美国、德国、荷兰、芬兰、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企业董事21家,占董事成员的70%,跨国企业董事单位16人,占董事的53%。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组成结构及运作机制,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对学院优化发展战略起到了建设性作用。董事单位对学院的发展起着参政议政的职能,并参与到学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选拔、实训室建设、奖教金设置、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环节,此外,还为学院教师提供访问工程师的场所和机会,极大地推进了学院“企业+学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学院坚持亲商理念和共赢原则,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在办学过程中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发展二十年来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为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探索出了“BOSCH模式——订单培养”、“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SAMSUNG模式——企业大学”、“同程模式——教学工厂”、“PHILIPS模式——联合实验室” 、“AMD模式——访问工程师”六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这些合作,学院与110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30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做到了目标一致、标准一致和全程合作,并逐步形成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迄今,学院工科专业毕业生中有约40%的同学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80%的毕业生在外资企业就业,近80%的同学担任企业生产线长、班组长、技术员、新员工培训师等。

  学院坚持“三化”实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访问工程师”培训、“全员海外项目制”培训、“海外招聘”、 “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等计划,造就了一支数量与结构合理的具有“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院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56人,引进、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157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9名,苏州市金鸡湖“双百”人才—苏州市高技能领军人才16人。学院还充分利用自己作为苏州博士联谊会、园区博士联谊会理事长单位的有利条件,聘请了140多位在企业中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的海归、本土博士担任学院的“一美元教授”,他们既是学生了解前沿技术、企业文化的引导者,又是学院教师的“导师”,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进程。

  学院秉承“国际职教理念、本土创新实践、区域成果分享”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与作交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彰显学院国际职教理念的时代气息及不断探索创新的勃勃生机。多年来,学院与各国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具体合作模式有:合作办学、国际专接本、国际顶岗实习、选派培训、考察团互访及承办国际技能比赛,

  学院现有专业(含专业方向)44个,各类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员工400余人。学院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4个,共计20个(不重复),占学院专业总数的47.6%;省级品牌专业1个,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占学院专业总数的17.5%。共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占开设课程总数的3.03%。2011-2015学年,学院共申请受理专利643项,其中发明专利385项、实用新型专利254项,另已有104项发明专利、133项新型实用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学校领导

  执行院长 孙海泉

  男,1964年12月生,江苏溧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在高校工作30年,其中在民办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15年。现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研究协作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的理事、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的常务理事、江苏省经济史学会会员。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家组成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主持过省部级研究课题《苏北经济开发的历史回顾与现代化进程研究》、《苏南苏北比较研究》等;出版《上海开埠与苏南发展研究》、《天国陨落——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法制史》等著作(含合著)6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光明日报》、《江海学刊》、《民国档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历史学年鉴》和中国职业教育网等复印和转载论文20余篇次。

  副院长 王应海

  男,1963年2月生,江苏宝应人,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

  曾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曾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特等奖、苏州工业园区标兵、苏州工业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是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共享资源课程《电子组装工艺》主持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兼任三星半导体工科大学及三星显示学院执行院长、苏州市高职高专联席会议教学联盟主任、苏州市先进制造业工程师学会理事长、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工程师(技师)协会理事长等。

  副院长 孙耀坤

  1963年10月生,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曾任江苏省奥数高级教练,中学高级教师。近年来研究高职院校管理,专注于招生与继续教育管理研究。

  曾任江苏省梁丰高中教导处副主任,江苏省宝应中学副校长,翔宇集团监利总校副总校长及高中部校长。

  院长助理 吴卫荣

  男,工学学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企业工作近11年,海外工作经历6个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17余年,曾至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芬兰、加拿大、台湾等进行高职理念培训、三创教育和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培训。是江苏省第三届教学名师,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主持建设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7个、市区级项目5个,结题省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是国家精品课程《气液动技术》和省级精品课程《传感器与PLC》主持人、江苏省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江负责人、江苏省气液动技术课程优秀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医疗器械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负责人。近五年来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会议论文(EI收录)3篇、其他省级刊物论文6篇。主编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其他教材2部,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6项。

  院长助理 李红益

  男,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程、专业教学、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历任苏州市计算机开发应用研究所工程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项目研发部主任,相城区科技发展局副局长、相城区太平街道党工委委员(苏州市相城区第六批科技镇长团挂职),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工作期间,曾到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培训学习或考察。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5篇(其中EI收录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获得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省级“优秀班主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教练”、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获奖人)、苏州市科技镇长团优秀团员、国家(职业教育)职教类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获奖人)等荣誉及奖励。


相近院校推荐

相关院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