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高考资讯 >高考新闻 >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三元思辨

时间: 高考新闻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三元思辨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北”“化”这三个字 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

1.逐鹿于林,与林合一,行走于世,“化”我于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

3.做善“化”的智者。


例文:


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才完美


喜欢文字学的朋友有个有趣的发现,“从”“北”“化”这三个字均由“人”字而来。在甲骨文中,两个“人”字相随,便是“从”字;两个“人”字相背,便是“北”字;其中一个“人”字转过来,便是“化”字。由这三个字的形体特点,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大致也得经历这样的三种境界,才算是完美,才算是不枉此生。


第一种境界是“从”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随。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应该处于不谙世事人情的年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新奇的。我们乐意学习,乐意接受,凡事我们均能以肯定的态度悦纳。我们相信父母,相信老师,尊重长辈,怀了一颗求知的赤子之心,凡事听从,一切顺从。


第二种境界是“北”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背。臻及这一境界时,我们大致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思想。“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我们不再用肯定、悦纳的眼光和胸怀去面对大千世界。“我思故我在”的“思”常常变成怀疑和否定。我们开始与父母争吵,与长辈辩论,不相信经典,时常怀疑常识的正确性,凡事悖逆,时时求异。


随着年龄长大和阅历的丰富,我们逐渐来到了第三种境界,那就是“化”字的写法——那个“人”字转了过来。我们终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典依旧是经典,常识终究是常识。我们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第一种境界里的懵懂少年,到第二种境界里的踔厉风发的青年,终于成长到干练成熟的沉稳中年——虽然有些油腻,却能处事慎重,一举一动循规蹈矩。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如此完整地经历这三种境界。有的人终其一生,始终在第一种境界里与世浮沉,随人欢喜。没有自己的色彩,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忙忙碌碌,像个划船的奴隶,终日挥桨不停。也有人终生走不出第二种境界,时时刻刻愤世嫉俗,与时不合。他看不惯世人,世人也看不惯他,结果郁郁寡欢,坎坷一辈子。他们只会写出人生的“从”字和“北”字。


惟有臻及第三种境界的人,才会写出人生的“化”字,才会领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从”“北”“化”三个普通的汉字,蕴含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绝不普通。


二、【2023湛江一模】

话题: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真题再现素材来源 小窗语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指导

①“拿得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追求入世的哲学,儒家思想强调责任、担当和使命,弘扬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的使命担当,都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对于时代青年来说,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大人生的价值,生命才能厚重。

②“放得下”:和儒家不同,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束缚。这里的“放得下”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人生智慧。即便处在人生上升阶段,也需要学会放下自我,不能利欲熏心。考生在展开写作时可以运用反面论证。

③“想得开”:如果说儒家倡导的是一种“有为”的思想,那道家追求的是“无为”的智慧。对个人发展而言,“无为”意味着尊重成长规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要做一个偏执、师心自用的人。对于国家社会而言,“无为”意味着尊重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规律,无论是古代中国“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还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都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总之,材料道家强调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要做到尊重规律、顺应潮流。考生在分析“想得开”时要注意作文的价值导向。

“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这句话对于我们立意来说至关重要。前半句“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说明考生不仅要能够阐述清楚三家之长,还要能点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思想贯穿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在人生奋斗初期,要能“拿得起”,不能拈轻怕重。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思考什么人生阶段应报有什么态度,当然也可以由此引申到“治国理政”上面来。

后半句“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可见这篇作文凸显“文化自信”的意味。儒释道三家同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没有高下之分。常言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如何从传统思想、传统智慧中汲取读书治学、人格修养以至经世致用的启发,决定我们在新时代能走多远。

分享一段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儒道释三家所打的譬喻:(仅作为启发,不作为这道作文题的立意)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参考立意(标题):

1.为人处世,当有“拿得起”的担当,“放得下”的达观和“想得开”的智慧

2.博采三家之长,方致人生至境

3.兼济天下,放下执念,无问得失——从儒释道思想中汲取处世哲学

【参考素材】

在北京冬奥会夺冠的苏翊鸣说:“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感到很幸运。”“伟大的国家”“最好的时代”,是青年人奋斗向未来的底气所在,也是青年人逐梦新征程的奋斗坐标。在江苏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一批批年轻的守岛人追随着“人民楷模”王继才的足迹,让国旗在黄海前哨猎猎飘扬。在广袤的乡土田野间,千千万万个以黄文秀为榜样的基层党员干部躬行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呼唤广大青年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成就一番事业、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标题《“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

附:“儒释道”三家经典句子摘抄:

【儒家】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四句”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道家】

1.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2.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佛家】

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六祖坛经》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范文

博采三家之长,方致人生至境

有人说,儒家教我们“拿得起”,佛家让我们“放得下”,道家教我们“想得开”。三家思想不仅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还蕴含着吾辈青年为人处世的智慧。故博采三家之长,方致人生至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时代青年来说,只有“拿得起”,肩负如山的责任,生命才能厚重。

作家鲁迅,感愤于旧中国民众思想麻痹的现状,遂弃医从文,用文学发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水稻专家袁隆平,目睹过上个世纪老百姓食不果腹的“民瘼”,遂立志为中国人都能吃饱饭而奋斗一生,如今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仍是中国粮食安全最坚实的依靠;物理学家钱伟长,听闻震惊中外“九一八事变”消息后,作出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人生选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他们来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拿得起”,其背后是儒家文化内核里的家国情怀。“拿起来”是要有分量的,需要和时代联系在一起,和老百姓联系在一起。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广大青年扛起如山的责任,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中,只有这样,才能答好新时代的“青春之问”。

人生风雨兼程,有高峰也会有低谷,我们除了要葆有积极“有为”的思想,也要能兼容佛道两家“想得开”和“放得下”的智慧。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当时可谓处于人生低谷,但他没有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在佛与道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安宁,试想如果没有“放得下”的智慧,哪有文学世界里那个爱吃猪肉、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无独有偶,触怒朝中权贵,被贬莽荒之地的王阳明,如果没有“想得开”的智慧,何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人生顿悟和后来的东山再起。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句话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处理,同时也是一种和自我“握手言和”的方式。生命中有两个自我,一是进取的自我,代表“拿得起”,二是放下的自我,代表“想得开”和“放得下”。只有把握好这两个自我,才能在上升期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处低谷时也能“乱云飞渡仍从容”。

由此可见,博采三家之长,方致人生之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价值呼唤多元的今天,我们这代人往往容易陷入“躺平”的自我舒适感中。可事实上,未经“拿得起”考验的“佛系”,只是生命的懈怠;“拿得起”若“放不下”,一方面会让周围人陷入“内卷”的漩涡,另外一方面,自我遭受挫折后会导致人生意义的”失踪”,对生命而言,这也是一个潜藏的。哲人有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要“想得开”——自己为什么而“拿”,何时该“放”。

如果把岁月看作是一场远行,“拿得起”给予我们初期以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放得下”警醒我们中途要注意节奏,欲速则不达,而“想得开”则告诉我们顺应规律,谋势而动。

以古人之规矩,开新时代之生面。从传统思想中汲取人生智慧,愿无知者有力,愿有力者前行。


三、【鄂东南联盟联考】

话题:“眼界”“境界”“边界”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青蛙坐井,井口就是他的眼界,对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

②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景象,领略到新境界。

③游山者看到眼前景物,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转过山岔忽又发现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自此止步。

上述材料中的“眼界”“境界”“边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补充】题型:标准的三元思辨型材料作文。三元:“眼界”“境界”“边界”。

关于作文材料

①青蛙坐井,井口就是他的眼界,对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

解读:井底之蛙,囿于有限的空间视角,眼界极为有限,目光自然浅短,也就无所谓境界了一说。

②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景象,领略到新境界。

【解读】《秋水》曾经是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篇目。成语“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就来源于此则寓言故事。秋水泛滥之时,河神伯以一片汪洋恣肆而自得不已,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等他流到大海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无知,面对海神若,他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 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其实,庄子笔下的河神伯,之前也算得上是一只“井底蛙”,只不过这“蛙”个头有点大而已,其本质上还是“眼界”有限,自满自得,甚至因无知而生出自命不凡来,有些可悲的味道。

河神伯与“井底蛙”最大的不同在于,河神伯是动态的,“井底蛙”是静态的,河神伯在开放的视野中自醒(境界上升),“井底蛙”是在封闭的空间内自闭(视野限制了想象,愚昧无知,根本没有什么境界可言)。

河神伯最耀眼的地方是“突破了河之边界”河流向海,是外部空间上的重大突破,因视野空间不断扩展,眼界亦随之不断扩大,最后思想认识也就能产生颠覆性认知。正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顶那一刻,目光所至,豁然开朗,心胸也就能上升更高境界。“眼界+边界”的化学反应是来自内心主观感受——境界。河伯放宽视野的边界,斩获新“境界”——幡然醒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为过去自己的狂妄无知而惭愧。

河神伯这则材料形象化地解读了“边界”在“眼界”→“境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是“突破边界”。材料二河神伯是对材料一“井底蛙”的反而观照,是在提出问题后的解决问题。

③游山者看到眼前景物,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转过山岔忽又发现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自此止步。

【解读】这则材料围绕“边界”和“境界”表达出两个意思,且两层意思之间存转折关系。“转过山岔忽又发现别有洞天的境界”,是指游山者不断突破视野的边界收获到“山重水复、枊暗花明”的效果;但是突破视野的边界也要有限度,比如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那你还有突破的必要吗?想要追求新境界没错,但也得有一定的底线才行,不能盲目行事。“心存敬畏,自此止步”是从另一层意思来说,突破边界还得有个限度。材料三以游山者为例,关键词有“突破边界”与“谨守边界”。材料本是在材料二的基础上对“边界”更进一层的思考:突破不可少,谨守也应当。

关于概念内涵

思辨作文最怕的是寓意深的材料型作文,因为作文立意得过材料关。

基于上面对作文材料的品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材料①:“井底蛙”告诉我们,一个人“眼界”要高。“眼界”就是见识要广,不能目光短视,不能“头发长,见识短”,更不可夜郎自大核心观点:“眼界”要高。

材料②:河神伯告诉我们,拓宽“眼界”的有效途径就是走出去,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读万试卷书,行万里路”,在新的世界中提升自己认知世界的能力水平,使人生进入更高思想境界核心观点:以“拓展边界”提升思想境界。

材料③:游山者告诉我们,拓展边界可收获别有洞天的新境界,但是没有底线的拓展只会带来悲剧性结果核心观点:既要“拓展边界”,也要“谨守边界”(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有思辨色彩)。

由此再来加工提练三个概念的内涵:

A“眼界”:见识世界的视野范围,引申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眼界是指事业的宽度、见识的广度和认知的深度,眼界开阔可以让人看问题更全面、客观,谋划工作更有大局,决策更为科学。眼界也可以看作一个人有格局。

B“边界”:认识世界的宽限程度,引申为追求高认知的途径。(1)拓展边界。可以是一个人学习和实践上涉猎的范围广度,潜能发挥上所达到的阈值,是学习更多的知识,遇见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是把生命的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是一个不断向外拓展自己事业疆域的奋进过程。(2)谨守边界。边界开拓也不无限度、无止境、无底线,比如要量力而行,超过自身能力则得不偿失,而在能力范围内守好边界可以让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比如要坚守底线,不能虚妄自大,违背客观规律,更不可损害他人、违纪乱法,心存敬畏,不踩红线。

C“境界”:认识世界的思想高度,引申为觉悟人生、道德修养、气质涵养等精神层面,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关于作文立意

分析了这么多,想一想,这篇作文写什么?

我们来捋一捋三则材料的关系,揣摩命题人意图:

“眼界”低的人无境界可言;

而实现高“眼界”的有效途径是“拓展边界”,“拓展边界”还能带来思想认识上升至新“境界”;

“拓展边界”当然重要,但不能超越底线,有时还要心存敬畏,“谨守边界”。

综合立意:

1.开阔眼界,辨析边界,达到境界

2.明边界,拓眼界,寻境界

3.边界限制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4.拓眼界,守边界,升境界

关于思辨关系的处理

此则作文因受材料内容的诸多限制,在思辨关系处理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元思辨:A“眼界” B“边界” C“境界”

“眼界”是出发点,是底层逻辑。这个要放到最前面来论述,人生得提高“眼界”,大方向,定下论述大前提。可以略论。

“境界”是终极目标,“眼界”的拓展,由外而内,自然带来人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边界”。由“眼界”到 “境界”的升华,中间得依靠“边界”的助力。其实作文这样写蛮好,但命题人非要加上材料③,来个转折,既要突破边界,又要谨守边界,思辨关系中再加上一层思辨。

由此可见,思辨关系如下:

A“眼界”

B“边界”(拓展)

C“境界”

B“边界”(谨守)

概言之:突破眼界,正视边界,提升境界。

重点论述:正视边界

思辨要求:三者都要论述,但可以有轻重处理

(五)关于对接现实生活

一篇好的作文题目,在于话题的现实性意义有多大,考生是不是有话可说。一篇好的思辨作文题,话题间的思辨关系(二元或三元)逻辑上关系分明,内涵上层层对接,话题上对接生活要有足够的开放度。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俗手、妙手”,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移用、化用和创造”,都是经典好题。

再来分析这次作文题目。

一是逻辑关系上,“眼界、边界、境界”,本身涉及三元,同时又加上边界的二元(既要突破边界,又要谨守边界),难度太大,800字文章要写的太多,限制性要求太严,不具开放性。

二是概念内涵上,三元关系内理粘性不强;突破边界和谨守边界,对举理解,思维深度不是一般考生所及,且“境界”与“眼界”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论述,很可能会造成考生作文时泛泛而论,大而无当。

三是关联现实上,作文除审题立意外,还要把三元关系对接社会现实生活中,把道理说透。此次作文考生对接生活现实,有相当的难度,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联系生活的例子够考生吃一壶的了。

个人认为,此次作文题,去掉材料③,是不是更加得当。或者,就以材料三为题,来个“突破边界”与“坚守边界”的二元思辨,也不是不可。

【范文】

以“三界”之智成就绚烂人生

黄冈一考生

生有三界——眼界、边界与境界。斯以为,眼界是一个人见识的衡量标准,边界是一个人的底线与极限,而境界是一个人心灵上的高度。先以开拓眼界来成境界,再以突破边界抵达新境界,终莫忘严守底线以致远。故吾辈当以“三界”之智,成就绚烂人生。

开拓眼界,以新成境界。

常言道:“井有之蛙,目光短浅。”一个人的眼界(高低)决定了他的的见识(高下),这母庸置疑。君可见,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为后世流传;君可见,司马迁于逆境中著《史记》,鸿篇巨制为后人赞颂;君可见,中国发展至今并非一味模仿苏联体制,而是依据国情定国策。这些都离不开广阔的眼界,我们也需承认他们高眼界下的新境界。眼界的开拓离不开思维的“创新”,既要守正创新,也要积极开拓。吾辈青年正值芳华,更应开拓自己的眼界,于开拓中创新,于创新中提高自身境界。

突破边界,以提升境界。

人生无休止,人亦在探索。且看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突破河之边界,感受到了新境界;又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辅成,有机结合,焕发新光彩;再看无数有志之士突破自身极限,成就新辉煌。人应有探索精神,不止于边界,不断突破自我,开拓新领域。此举亦可提高人生的境界,抵达一个新高度。新时代青年欣逢盛世,朝气蓬勃,肩负民族复兴的重担,更应不断突破自身边界,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

然提高境界的同时,应以“止”看待边界。

突破的“边界”是极限,可莫忘了底线的“边界”。常言道“知足常乐”,我们在开拓眼界、提高境界、突破边界的同时严守住我们的底线,好比生物武器与克隆人的研究受国际禁止,这是对生命与和平的珍惜与尊重。再比如古时君王开疆拓土,本图一统天下,却因贪欲让百姓生灵涂炭,得不偿失。故人应学会守住坚守本心。青年正值成长际,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更应要具备“止”的思想。在砥砺前行时莫忘平守边界,方可行稳致远。

身逢盛世,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跌躞是我们的志与利。生于盛世之下,吾辈青年更应开拓眼界,拥创新精神;突破边界行深索精神;提高境界,明知止之智。以“三界”之智,成就绚烂人生,绽放珺璟光芒。

点评:先说内核。文章能紧扣作文材料,在概念内涵、三元关系、联系现实三方面思辨论述兼顾得周全;开拓眼界,形成境界;突破边界,提升境界;坚守底线,行稳致远:三层思辨,思路清晰可见;论述方面,能由材料适当延伸开来,联系社会人生,说理有一定深刻性;作文中有“我”的身份意识,从头至尾有话题与“我”相对接的思维。

再说形式。文章采用标准的“三层八段式”,主体三层,三个分论点(共6段,每个分论点单独成一段 ),开头结尾两段。

后说不足。这次思辨作文难度较高,考生写到这个程度,着实不易。但是从全篇来看,应试作文痕迹明显,话题论述深度明显不够,这并不是说作者写作能力有限,作为一线老师,我总觉得这样的思辨作文题目,对考生而言本身难度较高。多元关系,800字篇幅来表述,每一元的论述也不过200多字的空间,要想写出深度来,也就未免太难为考生了。笔者认为,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观点论述的深度,作文题目不可有太多的“指定动作”限制,既然要讲这个,还要讲那个,更要讲另一个,手忙脚乱中自然发挥不好。好的作文题目,既能给出话题任务,又能让考生有足够的开放思维空间,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而不是仓促中遍地开花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四、【某地2023届联考】

话题:“中国·世界·我们”

【真题再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大数据给出了答案:每一分钟,中国新生产出10辆新能源汽车,修建481米长的农村道路,“复兴号”动车可以行驶5833米,新增12.7公顷森林或草地,新增3.2万份共享单车订单,收发20.6万份包裹,完成价值26.6万美元的外卖订单,新增28.77万笔移动支付,发送3125万条……

同时,每一分钟,中国进口近1.5吨智利樱桃,中欧班列运送3标箱货物,8位中国人购买德国汽车,166台苹果手机在中国出货,516529颗中国芯片出口海外: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发电6088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的用电需求;中国在安哥拉援建的供水项目提供35立方米的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530万人民币,北斗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

每一分钟,中国都在蓬勃发展,也都在与世界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我们中国青年就成长于这样的时代,既享受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成果,也肩负着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使命。**在二十大开幕时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世界·我们”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首先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内容。材料较长,可明显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堪为时代的宏大叙事。首先以“一分钟会发生过什么”设问,然后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分别以详实的大数据回答,概述一分钟中国发展的奇迹,以及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材料旨在突出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世界每一分钟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青年人应该“施展才干”“实现梦想”。

第二层,堪为书写青春华章,奏向青春之歌。“我们中国青年就成长于这样的时代,既享受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成果,也肩负着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使命”,先概括时代背景,揭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的美好际遇;后用伟人金句,寄语当代青年,躬逢盛世、如何奋发有为,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肩负使命,学会担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让青春与家国、世界同行。

【确定立意】

青春有为,挺膺担当。

中国世界发展相连,我辈青年只争朝夕。

中国与世界齐飞,青年与时代一色。

地球村里有中国,中国发展看青年。

中国腾飞助力世界,青年成才助力中国。

中国立于世界,青年雄于地球。

涵养格局,心怀世界,从小我走向大我。

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

【范文】

家国处处舞雩风,青春灼灼应节舞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时光悠远,天地长新。对于时代变迁,古人曾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今人则用“日新月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惊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诚然,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个大时代,一如范希文先生对八百里洞庭的描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今日中国,如日恒升,如复兴号风驰电掣,如大江大河奔腾不息。今天,我们正处于剧变、巨变的时代。“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与一瞬”。谁能想象,每一分钟,中国都在蓬勃发展;每一分钟,世界早已旧貌换新颜。(开篇由材料中的“一分钟”引发思考,概述时代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揭示宏阔时代背景,为下文青年生逢其时、积极有为做铺垫。)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身处剧变、巨变的大时代,生逢其时,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躬身入局,奋发有为,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肩负使命,学会担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让青春与家国、世界同行。(思考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以青春之我,铸就青春中国。(分论点一,扣合写作主题词中的“我们”与“中国”)

大凉山走出的学子陈世鑫,以青春之我,立志强“中国芯”;“大姐不大”的周承钰,弱冠之年担纲大任,成为最年轻的火箭发射总指挥,在追星逐月中,实现科技报国的一腔宏谋;后浪中的“巨浪”曹原,22岁攻克百年难题,当惊世界殊;硕士村官陆秀兴,君子通大道,砥砺在基层,将才华写在市井里巷、田间地头,写在地气民生中;“大山的赤子”刘秀祥,一往情深深几许?他用爱呵呵希望,行吟在大山深处,拯救无数孩子柔弱的命运……

家国处处舞雩风,青春灼灼应节舞。身如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与美好的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成就一生美好的机遇。他们走过的地方,一路花开;他们站立的地方,就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奋进、日新中国的征程车辙里,有着他们奋然前行的坚实足迹。(围绕分论点一,先运用大量典型鲜活例证,后议论挖掘分析。)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以青春之我,拥抱美好世界。(分论点二,扣合写作主题词中的“我们”与“世界”)

君可见,多国货币惊现“中国制造”,这是中国发展与共建美好世界的硬核联名;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元素如繁星满天;徐工实习生节目,让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普惠世界;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欧洲宇航员太空深情吟哦《兰亭集序》,让中国式浪漫与四海抑郁共情……当今中国,求诸己,谋诸人,融于世,居仁由义,以构建地球共同体、80亿人口共同体为己任,积极有为,敢于担当,彰显大国风范。

大国担当,需要青年有所担当;大国风范,需要青年涵养恢弘格局。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厚植人类情怀,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思考社会问题,体察民生冷暖,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既要有修身齐家的责任,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将“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密相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前途、人类命运,将人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以此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围绕分论点二,先阐述中国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后青年的“我们”代言,应涵养格局,厚植人类情怀。)

青年自有凌云志,不负江河万古流。宋儒张载穷究学问,有志于大道。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也激发着代代中国青年。让我们当代青年,从精进学问、砥砺自我、成就大器,到心系“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到秉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的恢弘格局,砥砺天下情怀,修为天地境界!(总结收束,并呼吁期待,振奋人心。)


五、【某地2023届联考】

话题:“速度?跨度?未来”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从2012到2022,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回首过去的十年,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城市五米高考、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万物互联、数字中国;深海蛟龙、航母守卫;羲和探日、问鼎苍穹……我们以“中国速度”跨越峡谷、高山,也跨越江海、沙漠,更跨越天地。跨度,丈量着时间与距离,也重新定义时空。

学校团委将组织以“速度?跨度?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2012年到2022年这个时间范围锁定写作的落脚点,思考中国发展的成就,目的是引出考生深入思考十年间中国的发展及变革,感受中国跨越时空多方面的成绩与变化。具体看来,材料强调了十年间,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并向纵深跨越,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显著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了让考生深入体会中国社会的进步与“速度”和“跨越”关系,以考生能够的社会热点“城市五米高考、万物互联、数字中国、‘蛟龙’入海、‘羲和’探日、‘北斗’耀天”等切入,具体而微地体现出发展、改革、跨度三者间的关系。“跨度,丈量着时间与距离,也重新定义时空”给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写作空间,解读“跨度”的角度既涉及具体的真实的空间距离,也关涉到抽象的时间跨度,从古至今,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到2012年到2022年这辉煌的十年。

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征文,主题是“速度·跨度·未来”,面对的读者是高中学生,此项写作任务意在引导学生国家发展,感受到时代的律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有使命担当意识。同时,要考生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未来”不仅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个人成长的未来,让青年学生在奋发有为的成长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构思行文时,要紧扣“速度·跨度·未来”这个主题,呈现出三个主题词之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速度体现着发展的迅捷,跨度体现着成就的领域和辉煌的进步,面对未来,要增强社会主义责任感与认同感,以更高远的胸襟与怀抱,视野与格局,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写作时既要有高中学习生活的实践体会,又应该体现青年一代的勤奋拼搏、创新创造、卓越追求。

【参考立意】

跨山越海向未来,中国速度写华章。

提速度,创跨度,赴未来。

以速度创跨度,以跨度赴未来。

【例文】

秉速度,创跨度,赴未来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十年奋进,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力量,我们以“速度”惊艳世界;十年跨越,中国跨度铸就中国奇迹,我们以“跨度”,赴辉煌未来。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时代楷模,默默付出,以速度创跨度。

逐梦浩瀚星辰,难忘拓荒之艰。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宏伟大厦。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航母破浪、高铁飞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背后,不正是无数青年应该学习的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精神吗?

问鼎苍穹、跨山越海……盛世中国,十年飞跃,中国跨度“当惊世界殊”。

跨越九天寰宇,比天更高的是探索的目光;跨越碧波无涯,比海更远的是奋斗的脚步;跨越高远之极,比地更坚的是“愚公”的精神。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把浪漫与情怀遍洒苍穹。回顾这十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舞步,舞出新的跨度。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中国跨度描摹时代经纬,青年跨度绘就大写未来。

有人说,当你足够努力,幸运总会与你不期而遇。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十年跨越,已成过往,又来日方长;吾辈“跨越”,则正当时,且时不我待。古之名相张居正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在未来的前行之路上,我一定会怀梦想,勇创新,重实干。以梦想为光,告别迷茫,行稳致远;以创新为剑,乘风破浪,一苇以航;以实干力行,厚积薄发,成功在望。我会因热爱而分享,因强大而自信;我会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之十年跨越,我已亲历;展望未来胜景,我必跨越,再跨越,一路向前。前方,是壮阔的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


六、【某地2023届联考】

话题:“直道”“弯道”和“换道”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材料中提及三个概念,分别是“直道”“弯道”和“换道”,对应的内涵是“用实力去冲刺”,强调的是要有“实力”;“抓住机遇,巧妙超越”,强调的是要抓住机会,从而实现变通;“另辟蹊径”,要求学会变通,转换思维,切不可一条路走到底。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理清好三条道的内涵才能准确立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给定的前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事例的选择要谨慎,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与事等。

材料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要有比较,切不可忽视其他两条道,围绕着一条道大谈特谈,同时还应避免对三条道平均用力进行分析,没有突出重点。二是“征文大赛”,这个任务没有具体格式上的要求,可不做重点评判。

【例文】

走“直道”,铸强国

相比于在“弯道”上抓住机会,巧妙超越和另辟新径,“换道”前行,我更偏向于走“直道”,奋拼搏。“直道”意味着奋力拼搏、坚持不懈,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走好“直道”。

奋力拼搏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因此想要做好一件事,少不了奋斗拼搏。君可看,钱学森日日夜夜埋头研究原子能理论,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君可见屠呦呦努力地翻阅中医古籍,成功地找出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并成功研制出青蒿素;君可观,袁隆平夜以继日地进行水稻杂交实验,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他们坚持不懈 的奋斗。因此,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付出一往无前的努力,坚定地走“直道”。

奋斗拼搏能够极大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一个人在奋斗拼搏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阿伦艾弗森在小时候曾做过骨龄测试,测试中曾写到他的身高有缺陷,不适合打篮球,但他没有放弃,反而是努力地练习自己的篮球基本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开始察觉到自己优秀的协调性,于是他发挥自己的协调性优势并与自己的他球基本功结合在一起,这使他成为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假如艾弗森呆选择奋斗力拼搏,而是知难而退,他能够成为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吗?我看未必。所以,奋斗拼搏能够激大发挥出个人的替能,要学会去努力奋斗,要学会走“直道”。”(此处事例,不恰当,应替换成中国的事例)

诚然,把握“弯道”中的机遇,能够实现超越;另辟新径,“换道”前行,也能够事半功倍,但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里往往不会有那么多的“弯道”,也不能去“换道”。因此,如果一心直想着回避“直道”,不去奋斗拼搏,那只会一事无成。(此处适当比较,符合写作的要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不愿脚踏实地地去奋斗,那么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得好。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告诉我们另辟新径的风险是颗粒无收:日本的“泡沫经济“警戒着我们若是走捷径,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滞。这两个事件告诉我们若是不能脚踏实地 奋斗,那么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走“直道”,要坚持奋斗拼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弯道”和“换道”固有它们的好处,但我们要先走“直道”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