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什么
哲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课程应重视课堂教学和课余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环节应当视课程内容占有一定比例。
哲学主要课程
理论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军事理论与实践课程等。
公共基础类课程内容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包括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应包括至少l门自然科学领域课程和1门创新创业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内容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自行设詈。
专业理论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
专业基础主于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程,采取"3+X"模式,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三个领域的课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开设哲学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
专业方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应注重经典阅读、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研究。鼓励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类实习和专业科研活动。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各院系必须为学生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所有活动必须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专业类实习: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类活动、哲学专业暑期学校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实习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2个月。
专业科研活动:包括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哲学类学术会议,或学生自主科研、发表哲学专业论文以及其他相关学术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也可并入专业科研活动中计算学分。
毕业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哲学专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对相关学术文献(基本文献、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理论与方法)有较为系统的掌握。毕业论文必须以哲学理论问题或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相关学术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反思为特征,主题明确,论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