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湖南高考 >湖南高考复习 >湖南高中语文 >

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时间: 高中语文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辩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已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必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

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 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人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 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9. 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估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

虞世南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⑤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蝉》为五言绝句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咏鹅》均采用了此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柳宗元在《种树郭囊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_________”实际上却”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3)荷,也称莲,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_______________”一句来

描绘美好的田园生活,而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

出荷在风中摇曳、挺立的姿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炎炎夏日,雪糕成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就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__但付钱时会用价格“”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被誉为“冰淇淋界爱马仕”的“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但事实上,“钟薛高”与一般的雪糕在配料上并无太大差异。最近“雪糕烧不化”的新闻更是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红品牌空有“昂贵的价格”,却无“合格的质量”,一点儿也不____

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大多数消费者青睐文创雪糕还是图它的意义和颜值。植物类雪糕有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建筑类雪糕雕梁画栋,精细到一砖一瓦;西湖传说等文化类雪糕成双成对,放一起还能拼成图案,可谓__.雪糕的创新形式让景区文化迅速植入人心,让历史眉目生动,以美妙的风姿向我们款款走来。

创意是文创产品的立足之本,盲目跟风,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只有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接榫当下社会潮流,安全健康、价格适中,“接地气”而非华而不实,文创产品才能经得起考验,长红不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9.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可适当调整、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原句: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指出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4)

①“雪糕刺客”: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格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__。,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__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钟。

__。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到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

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

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使用否定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辩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已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答案:C

解析:c,张冠李戴,文化相对主义“因其宽容合理而应受到尊重”错,原文中“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 值”的“一切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 原因。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答案:A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A项,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 第一段观点;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C项,强调要团结一致;D项,强调要学习借鉴。)

4.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 族差异,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材料先分析了历 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 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解析:答出一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答案: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 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④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 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

解析:(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共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必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

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C

解析: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

7. 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人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答案:D

解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有误,突出的是抗战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

8. 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答案:①写孙司令选择离开老母为国尽忠,凸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丰富了人物形象;②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 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③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 同仇敌怕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④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解析:(每点2分,答满3点即给满分)

9. 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

答案: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 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 情怀;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三娃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 生命。

解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答案:B解析:依据文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答案:C

解析:文中的“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不豫则废”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答案:D

解析:李广之死,是因为公主夭折而太皇太后归罪于他,他感到恐惧,自己喝了毒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答案:_1)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

解析:东宫:做太子;:熟知; 交章:纷纷上奏章,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答案:2)(皇帝)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在朝堂上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

解析:属,嘱咐;廷,在朝廷;怨望,心怀不满或怨恨,各1 分,整体句意1

14. 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估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道理: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

目的: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及后世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E[,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 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 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十一月,大学士万安被罢免。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 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弘治元 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马文升谒见皇帝,(皇帝)赏赐他一套大红织金衣。这大概是皇 帝做太子的时候,平素知道他的名声的缘故。马文升感激皇帝的特殊恩遇,自己奋发振作,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的。二 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 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 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十年二月,皇帝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鳌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 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了。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 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 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上面记载''某某送黄米几百石""某某送白米几千石”。皇上说:"李广能吃多少,收受了如此多的米?" 身边的人说:“黄米,是黄金。白米,是白银。”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弘治十五年正月,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 担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 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弘治十八年正月,皇上召刘大夏、戴珊当面议论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各拿一锭白 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砧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们:“不必在朝廷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五月,皇帝 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 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

虞世南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⑤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蝉》为五言绝句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咏鹅》均采用了此写法。

答案:D

解析: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答案:《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3分)《咏 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3分)(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柳宗元在《种树郭囊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_________”实际上却”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3)荷,也称莲,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_______________”一句来

描绘美好的田园生活,而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

出荷在风中摇曳、挺立的姿态。

答案:(1)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3 莲动下渔舟 一一风荷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炎炎夏日,雪糕成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就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__但付钱时会用价格“”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被誉为“冰淇淋界爱马仕”的“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但事实上,“钟薛高”与一般的雪糕在配料上并无太大差异。最近“雪糕烧不化”的新闻更是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红品牌空有“昂贵的价格”,却无“合格的质量”,一点儿也不____

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大多数消费者青睐文创雪糕还是图它的意义和颜值。植物类雪糕有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建筑类雪糕雕梁画栋,精细到一砖一瓦;西湖传说等文化类雪糕成双成对,放一起还能拼成图案,可谓__.雪糕的创新形式让景区文化迅速植入人心,让历史眉目生动,以美妙的风姿向我们款款走来。

创意是文创产品的立足之本,盲目跟风,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只有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接榫当下社会潮流,安全健康、价格适中,“接地气”而非华而不实,文创产品才能经得起考验,长红不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平淡无奇 ②货真价实 ③别具匠心

解析:(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19.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可适当调整、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原句: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

答案:改写:示例:除了市场上身价极高的雪糕,一些颜值颇高(面容姣好)的文创雪糕也仪态万千地站在潮流之中(牵手潮流,引领风 尚)。(

解析:评分参考:使用拟人修辞2,表达通顺流畅、未改变原意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请指出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4)

①“雪糕刺客”: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格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雪糕刺客”:表特定称谓(或特定意义)。“刺”:表特殊含义。“合格的质量”:表强调。“聪明”:反语,表讽刺。(每空1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__。,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__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钟。

__。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到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

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

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

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答案:C

解析:C项,和文中的“深度”均为形容词,意为“程度很深的”。A项,名词,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B项,名词,(工 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D项,名词,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使用否定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答案:示例:①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 ②饭后不要马上午睡 ③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解析: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意思答对即 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

汤临初《书指》中的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书必先生而后熟",“生”是生疏、生硬,“熟”是熟练、精熟,由生到熟,是刻苦修练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 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亦必先熟而后生”,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 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因此不能 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这里的“生"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也是大巧若拙,是生涩率真的意趣,洗净雕饰后的 自然本真。“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生”到“熟”是基础,是继 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

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 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