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米高考 >浙江高考 >浙江高考复习 >浙江高中语文 >正文

浙江省宁波市光华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2-09-05

浙江省宁波市光华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不需要客观实践。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出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须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并且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远古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不断对域外文明进行接纳。古典时期自命无证,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以及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到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都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一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于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快更好发展。(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B.墨家与名家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导致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4.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炉火张炜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真的难以寻觅。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B.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C.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D.文章题为“炉火”。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B.“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C.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D.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8.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9.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中美缗中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裒:póu,聚集。②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C.“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古时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在其去世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事迹,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他的一生,这个称号就是谥号。D.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被称为“元年”,就如本文中的“建中靖国元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14.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释)①贾生:即贾谊。②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中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挽回、扭转。④鹓雏;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汀洲连成一片的辽阔景象,乃登楼之所见。视野开阔,气象万千。C.颈联的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无为,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于是渴望在白发苍苍的晚年归隐江湖,开创人生的新天地。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又用鹓雏自比,借此剖白自己处世的立场和志趣,比喻巧妙,意味深长。16.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2)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谈到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粮液与冰激凌合作,火了;大白兔奶糖限量版唇膏,一支难求;六神花露水和国外某品牌酒合作,围观者都想尝尝这款鸡尾酒;“英雄”金笔和电影《流浪地球》联名,售出四万多支。近年来,老字号一次次,提升了市场热度,使得国货有了新名称——国潮。谁在为国潮买单?七创社创始人曲晓丹说得很明确:“泛二次元人群。这群人达到3.46亿,其中大部分是Z世代。”他口中的“Z世代”在全球范围内泛指95后、00后,他们对国粹、国货、中国品牌,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同时,他们也是从小生长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拥有国际审美,并注重原创精神的一代人。( )如今,这些老字号___________利用95后、00后心中的时尚观念,变身“潮牌”。借助二次元和人气影视作品的消费热度,使得老字号丰富了产品形象。但当前市场上国货质量参差不齐,老字号如何在___________的商家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合作中找准与品牌精神和文化相匹配的合作对象,这是老字号___________面对的一门学问。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A.独辟蹊径善于鱼龙混杂必须B.独树一帜擅长鱼目混珠必需C.独辟蹊径擅长鱼目混珠必须D.独树一帜善于鱼龙混杂必需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与时尚生活走到一起的中华老字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这些拥有积极消费观的人欣然接受了。B.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华老字号与时尚生活走到一起,促使这些拥有积极消费观的人欣然买单。C.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华老字号与时尚生活走到一起,是这些拥有积极消费观的人所乐见的。D.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华老字号与时尚生活走到一起,这些拥有积极消费观的人就欣然买单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凭借二次元和人气影视作品的消费热度,让老字号塑造了产品形象。B.二次元和人气影视作品的消费热度,助力老字号树立了产品形象。C.借助二次元和人气影视作品的消费热度,老字号得以树立产品形象。D.老字号借助二次元和人气影视作品的消费热度,产品形象得到了丰富。



七、语言表达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22.下面的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无论是谁,都必须做到“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③这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疫情扩散的最有效措施。④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⑤让亲友乃至更多的人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才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更有效地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⑥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大局。⑦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⑧事实证明,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我们一丝一毫的懈怠。


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摘编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科技日报》2001年2月22日)材料二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运载专机缓缓穿过水门,这是迎接英烈的崇高礼遇。5位90岁上下的志愿军老战士见证了今天的仪式。“异国他乡七十载,如今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早等候的市民肃立行注目礼,有人默默拭泪。一位老人手拿照片说:“照片上没有我的父亲,他没看到这张照片就牺牲了。”一位市民深情地说:“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奋发图强!”自2014年以来,累计已有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摘编自《英雄归故里浩气存天地》,《人民日报>》2020年7月28日)阅读新闻是青年们了解历史、社会、扩大胸襟的一种途径。以上两则新闻内涵丰富,请据此写一篇评论文章,向校报“走在大道上”栏目投稿。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B3.C4.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5.①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②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C.“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D.“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面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概括辨析材料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


6.B7.C8.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②描写和议论结合,“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种赞美之情。③句式上整散结合,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的散句。9.①呼应前文,说明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②通过外在的贫穷和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③和“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形成对比,突出青年们的高贵和自尊;④为后文“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了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写的是抽象的“炉火”。“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中“年轻人”错,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并没有提及该特点。故选B。7.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C项,“先抑后扬”表述错,“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和“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应该是对比。



10.C11.C12.C13.(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14.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AD项;“巡铺内侍”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错。带“祖”和“宗”的是庙号,“徽宗”是赵佶的庙号。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不是“同时”,而是“明年春”。,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词有:(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属文”,写文章。(2)“见”,表动句;“外”,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知”,管理。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15.C16.①颔联: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同时又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②颈联:既要扭转乾坤,又并不贪恋名利的崇高理想。③尾联: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的人格自况,并对那些自己追名逐利、却妄加猜忌他人的无耻小人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批判。【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避世心态油然而生”错。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想扭转乾坤,即抱建立功业之志。颈联是说,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到回天撼地之日,肃清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之后就功成身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故选C。1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的人格自况,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毅、焉、庶、壹、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A19.D20.C【解析】18.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根据语境,主要提到的是创新,所以用“独辟蹊径”更合适。第二处,善于:在某方面具有特长,宾语通常不能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宾语通常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该空后面跟的“利用95后、00后心中的时尚观念”为动宾短语,所以选“善于”更合适。第三处,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结合语境,该空所填的词是用来说众多“商家”的,所以用“鱼龙混杂”更合适。第四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该空所填词语是表达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应该面对的问题,而不是表达一种需要,另外,“面对”作为动词,前面用副词“必须”修饰很合适,所以选“必须”更合适。故选A。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段首第一句,而B项、C项开头与段首话题不一致,排除B、C,A项,不合逻辑,“风马牛不相及”用来修饰“中华老字号”,排除A。故选D。20.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A项,成分残缺,“凭借……消费热度”为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的是状语,这样,后句“让……”的主语就没有了。B项,搭配不当,“消费热度”为主语,“助力”为谓语,“老字号”为宾语,“老字号”又作了后文中的主语,“树立”为谓语,“形象”为宾语。形式上看为兼语句,但第一个动词“助力”不是使令性动词,构不成兼语句。D项,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为“老字号”,后一句的主语为“产品形象”,犯了中途易辙的问题。21.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物的位置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由③后面的关联词“是因为”及其前面的“称为假根”,推断出③的答案;从“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推出②的答案,由“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推出①的答案22.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③句,“切断疫情传播过程”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④句,“只要……就……”改为“只有……才……”。⑤句“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⑦句,“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改为“无时无刻不在敲响着警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合逻辑,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③“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中,“切断”“过程”搭配不当,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④“据实报告”不是“使自己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的充分条件,关联词运用不当,“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换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才……”。⑤成分残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缺少宾语,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⑦语序不当,“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无时无刻”必须与否定词“不”搭配,“无时无刻都”改为“无时无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