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省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历史试题及答案(三)
时间:
高中历史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韩非子则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这反映了两人A.代表阶级不同 B.学术观点统一 C.政治立场各异 D.理想色彩浓厚2.西汉后期,建立御史台,由御史中丞担任长官,其他官员一概不得过问御史台的运作;东汉末年,御史中丞可以直通天子。这反映了A.监察权的独立性增强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御史台成为决策中枢 D.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3.朱熹认为:“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他还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这说明朱熹A.忽视事物的对立和差别 B.认同社会等级永恒不变C.强调天理与人欲相并存 D.主张以人欲来规范天理4.何炳棣认为,朱元璋派人前往浙西等地监督编纂鱼鳞图册,只是逐块检查田地,登记业主,确定税额,画为图册,并未对土地进行实地测量。由此可知,明初编纂鱼鳞图册意在A.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严格地限制土地兼并C.加速土地市场化步伐 D.有效澄清地方的吏治5.道光时代,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也觉得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客观实际的是A.完全符合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B.改变了贸易入超的状况C.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局面 D.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6.19世纪末,梁启超指出,“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梁启超上述言论旨在A.确立中医主流医学地位 B.促进传统医学近代化C.利用医学推动救亡图存 D.为革命营造舆论氛围7.1927年7月14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规定:“凡列名国民党员,在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中任职者,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该政策案的发布说明A.蒋介石准备发动反革命政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C.国民党右派极力破坏大革命 D.国民党加紧镇压南昌起义8.对《山海经》一书,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作《史记》时,摒而不取。历代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也往往把它列入小说类。但史学大师王国维却从《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发现了商先公“王亥”的事迹,与出土甲骨文可以互相印证。这说明A.历史研究不应拘泥于正史史料研究 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C.小说在研究历史细节问题时“不可或缺”D.史料价值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水平9.1933年,福建才溪区模范队整排加入红军。《青年实话》评论说“没有别的,这是由于政治动员的深入……在群众中进行艰苦不怕麻烦的说服,所以能在一声号召之下,整排的(地)加入红军去”。这表明红军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是A.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共产党注重宣传红军抗日主张C.工农革命意识的唤醒 D.共产党对农民参政议政的鼓励10.1962年,广东的一些农村确定了每块田地的质量要求,实行包工到组或个人,建立评奖、评罚责任制,超产归个人或按比例奖罚;有些零星分散的土地则完全包给个人,超产部分完全归个人。这些措施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C.利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11.1981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这一政策意在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巩固政治协商制度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2.人人劳动是圣西门“实业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人人都劳动的社会目标,圣西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一方面,对民众进行劳动教育,宣传“劳动是美德”和“劳动受尊重”的思想;另一方面,政府要禁止游手好闲、奢侈淫逸的行为。这说明了圣西门A.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B.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C.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13.图1是18世纪的伦敦咖啡馆。1848年麦考莱出版的《英国史》提醒读者不要忘记咖啡馆文化之于他所记述时代(1685—1702年)的重要性:“咖啡馆绝不能草草一笔带过。实际上,在那个时代,咖啡馆被称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治机构是有道理的。”麦考莱有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咖啡馆A.成为筹划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B.为政客提供完美的交流平台C.是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聚集地 D.利于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14.1958年,美国学者在调查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时指出,苏联人民对土豆的需求量最大,60%的人不买水果,25%的人不买生菜或其他蔬菜,肉、蛋、牛奶的消耗更低。这体现了A.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B.当时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C.苏联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的发展D.经济大危机造成了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15.图2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厌烦了学校的一切,在多次被学校开除后开始了三天游荡生活。作者以霍尔顿游荡过程中的言行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为主要内容,折射出愤怒与焦虑的时代主题。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贫富悬殊及社会矛盾尖锐 B.文学艺术蓬勃发展C.社会异化道德堕落的现象 D.极力争夺世界霸权16.表1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发展中国家崛起的三大里程碑事件及其相关情况。据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分析正确的是
召开/成立时间 | 会议/组织 | 参与情况 |
1955年 | 万隆会议 | 29个亚非国家 |
1961年 | 不结盟运动 | 开始有25个国家,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 |
1964年 | 七十七国集团 | 开始有77个国家,现有130多个国家 |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美关系大事记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从提案。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61年,肯尼迪政府对中国采取了微小的缓和措施,如表示愿以优惠条件向中国出售粮食等。1965年初,美国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声明:扩大轰炸仅限于北越,美国绝无意同中国作战。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申明: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隔绝已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3月,美国国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197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因此“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成为大良造商鞅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公元前350年秦正式定都咸阳,商鞅第二次变法随之展开。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天子致伯”,次年“诸侯毕贺”。咸阳不但成为当时秦国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市。——摘编自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1)据材料,概括商鞅推动秦国迁都咸阳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都咸阳的有利条件。(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营建都城咸阳的深远影响。(6分)
20.(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列宁一生对全体劳动者、全体被压迫者充满了热爱,这种感情是他从英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遗产中得到的。这种感情使他热烈地、满怀激情地去探求使劳动者获得解放的道路,他是从马克思那里得到答案的。但他不是以一个书呆子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他是以一个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寻找答案的人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19世纪90年代,列宁带着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的理论答案,到彼得堡的工人小组中去。他不是作为一个傲慢的老师,而是作为一个同志来到工人中的。他不仅宣讲,而且也注意倾听工人对他说的话。他在彼得堡工人中间进行工作,这使他懂得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工人阶级是全体劳动者的先进队.这一观念指引着列宁以后所走的每一步路。——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列宁不是以一个书呆子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4 分)
参考答案
1.C2.A3.B4.A5.D6.C7.C8.A9.C10.C11.D12.A13.D14.A15.C16.D
17.(16分)(1)(10分)特点:由西方传教士引人,与列强的殖民侵略相伴而生;慈善教育事业发展;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其不断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具有近代化色彩。(10分)(2)(6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形成,旧的慈善组织失去必要的资源和运行空间;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悖离。(6分)18.(12分)示例:论题: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直接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2 分)论述:1949—1960年,这一时期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3分)1960—1971年,这一时期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茶。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3分)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3分)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就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1分)
19.(12分)(1)(6分)主观动机:摆脱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深化改革;进一步与东方诸侯国争霸天下。(2分)有利条件:对外战争的胜利;商鞅变法初现成效;咸阳优越的地理条件;秦孝公的支持。(4分)(2)(6分)深远影响:营造了良好的变法环境;控制东进争霸的战略要地;有助于提升秦国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也对以后中国都城和城市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分,答出3点即可)
20.(12分)(1)(8分)参与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立列宁主义;实施新经济政策等。(8分)(2)(4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4分)(如答对无产阶级的热爱、高昂的革命热情、远大的革命理想等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