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北京高考 >北京高考试题 >北京语文试题 >

2022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时间: 语文试题

2022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

老街坐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镇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名气不大。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看的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化人来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竟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搞不大清楚,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老街的名字叫西津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不然又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灞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挥挥手飘然上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庸。当然,这时候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把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然,那沾衣欲湿的也不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渡口的石阶上熙来攘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棂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京,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堞,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剌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了,但诗人什么呢?我一时说不清楚。

起风了,远处的江涛声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取材于夏坚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                  不卑不亢:自然质朴

B.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浮皮潦草:不切实际

C.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                                      收拾:收集,敛聚

D.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                         滋润:繁荣,富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游踪为:渡口石阶——待渡亭——老街深处——当年的英国领事馆。

B.文中的待渡情结是指包含了期盼、焦虑、惆怅等复杂情感的生命体验。

C.作者写马可·波罗来到西津渡,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D.文章倒数第四段的三个终结,强调了西津渡老街必将走向消亡的结局。

3.作者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剌的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赏析。

4.文章题目老街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2·北京西城·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雪雾回故乡

第一次去凤凰,好像不是去他乡:而是回去,回故乡。

多亏了黄永玉,当然,还有沈从文。一百多年了,故乡不断被抛弃,人们一直在被教育如何成为一个异乡人,离开家,获得体面的观念、职业和身份。故乡在溃败,走人,失血。《边城》里翠翠的一抹亮色,像宝藏在深山里的野物,留着一个遥远的念想。后来,来了黄永玉,“一路唱回故乡!”——他一本书的名字。那么欢乐,自信,有劲!85岁,他开始写长篇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讲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跟读这部小说四年了,真的哭过,真的笑过,真的长长地安静过。我家乡不在凤凰,但一样有山,有水。夏天下河游泳,涨水了,站在高岸上看;冬天在岩头看下面的河水清到透底……那种枝枝相当、叶叶相覆、根根相连的整幅生命图画,正是童年故乡的记忆啊。

去凤凰前,被打了不少“预防针”,说凤凰变了,商业味很浓,会失望的。尽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出现在眼前的拥挤、嘈杂还是让我震惊了。晚上几个人跟着黄永玉去江边吊脚楼的咖啡店。他走前面,高高低低的青石板路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看着这个在黑暗中快步向前的背影,很多疑问和答案似乎同时涌上来……乐声震耳,从隔壁四周传来,我试探:“黄先生,您觉得现在的凤凰和以前的比?”“无所谓!”“怎么无所谓?”“嘉善战役死了那么多凤凰子弟,那时凤凰城人都没了,哭声都稀罕。现在热闹一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无所谓!”——“人心不要变就好。”他补充。

在清寂的准提庵,看到黄永玉十幅佛教主题的壁画。“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落花上坐着的白衣大士,笑得那么开怀,那么深。沱江虹桥上的题字和对联,是黄永玉写的。广场上被游人团团围住的凤凰雕塑,是黄永玉做的(包括广场设计)。幸运地进了文昌阁小学,一进校门看见百年校庆时黄永玉捐建的教室和礼堂。去老家寨的山道旁,看到朴素的“春草一号”(黄永玉为他在家乡捐建的小学取名“春草”,一共有多少号?不知道)想起在吉首大学看到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黄永玉把毕生收藏的200多件文物,捐给了故乡的大学——“从文表叔说,看到好东西就想往家里搬……”听说还有酒鬼酒,茶峒的翠翠雕像……

曾设身处地地想,谁离家后回去的次数怕都不会多。沈从文先生20岁离开湘西,一生的乡愁也只寄托在可数的两三次回家中。艰难世事,不用说了;就算太平岁月,到异乡安家,有子女,有工作,有面前纷纷扰扰的世界,年纪再慢慢大上去,路途也不易……关键是,故乡在文化上失落了,和外面的世界差不多……回家的意思,渐渐淡去,即使有念想,也成为心底不想去碰的地方。

直到在凤凰,看到这些不同年份里黄永玉做的事,才知道我的这些“设身处地”,离他太远。原来,除了写作“无愁河”,在离家的人潮越来越汹涌的这些年间,黄永玉还走着一条真正的回家路。

那时玉氏山房的画室墙上,已有了四座桥的设计图。四桥以“风、雨、雪、雾”命名,正如黄永玉小说中童年故乡的图景。因为游客多,一座虹桥已不能满足进出城的需要。头回见识这种阵仗的我,模仿着周围人气定神闲的样子,心头抑有重重的惊叹号:86岁!画画!写长篇连载!从北京跑来湘西!还设计桥!还四座!

听起来,像点石成金那么容易,很潇洒、气派,不是,家乡人都知道,他为家乡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苦行:他终究只是一名画家,一个“文星街老百姓”,一个不要钱的“志愿者”。碰到能欣赏、能会心珍惜的人,自然是好。但哪里个个都那么顺?不理解、误解,也是有的。黄永玉曾给陷入困境,经历风吹而打、遭遇雪霰雾霭的朋友提过“忠告”,也应是他的夫子自道——“一,不要哭:二,不要去想自己的冤枉,就想不冤枉的;三,看书!我送你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系统地读……”

黄永玉为桥写过美妙的句子,他懂桥。二十多年前他走在巴黎,想“桥,是巴黎的发簪”;也想家乡的桥,“杜鹃声里阑干”,想人在桥上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善良的感应,他说:“桥不会破坏风景,桥本身就是风景。”想一想,就美,美得庄严,不可思议。

今年七月,凤凰四座后再捐的吉首的四座桥(花桥、爱桥、肥桥、醉桥)落成。大热天,黄永玉又回湘西。邀请朋友们也去。肥桥旁边,有一座小小碑刻,镌刻着530日黄永玉的一封信。那时,吉首四桥建设的负责人去万荷堂汇报工程进展,黄永玉忽然问:修桥的工人都是本地人吗?答:大部分是。哎。黄永玉一面应着,一面走到一旁,裁了张纸下来,提笔写了一封信,请带回来。

信不长,照录如下:

峒河四桥工程的工人同志:

谢谢这一年来在四座桥上下的功夫、费的力气,每次听到来北京谈情况进展的同志讲到各位为故乡建设的积极精神和吃苦干劲,都让我感动,多谢!

建桥事小,对祖国对故乡的感情事大,我领会到你们的精神,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我们湘西人就是这种脾气,不论多难,要干就干得像个样子,干得漂亮,为的就是一口气。

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不晓得哪个时候叭噗一下完事;各位有一天也会老,但桥是您亲手建造的,有您流的汗水,各位将骄傲地告诉您的妻子、孩子、孙子:“这桥是我造的。”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次见着那位负责人,问怎么想起把这封信刻成碑,好点子。他说:“当时看了信,心头一动,觉得这桥好像和我有关系、和更多人有关系了。”

四座桥,换人心里的一动。

值。

当我第一次去凤凰,脑子里冒出“跟黄永玉回故乡”这句话时,以为是终于得了喜悦,可以借“无愁河”之力,一脸阳光地回去面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慢慢知道不仅仅这样。跟黄永玉回故乡,是看他在已经变化的故乡中,怎么自处,怎么努力,记忆如何成长为信念,有面向未来的生命。

(取材于芳菲同名散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宝藏在深山里的野物                                   宝藏:珍藏、埋藏

B.看到朴素的春草一号”                    朴素:简陋、简单

C.头回见识这种阵仗的我                                     阵仗:情形、场景

D……美得庄严,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难以想象、难以说清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动于黄永玉的长篇小说,因为书中的故事也唤起了作者的童年回忆。

B.在作者看来,对于故乡变得越来越嘈杂、越来越商业化,黄永玉是失望的。

C.作者列举黄永玉在不同年份为家乡做的事,展示其走着一条真正的回家路。

D在文中不仅是一处风景,也是连接游子、本地人、故乡三者的纽带。

7.文中写道:四座桥,换人心里的一动。值。”“四座桥为什么能换人心里的一动?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

8.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妙处。

 

 

 

 

 

 

 

2022·北京朝阳·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背后

阿来

①十二背后不是抽象的数学猜想,不是神秘的数字游戏,是一个实在的地名,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关于十二背后这个地名,有说是十二道岭背后,有说是十二条溪背后,还有说是十二个洞的背后,十二个坝的背后,十二道石崖的背后,无论是什么的背后,所有十二的背后,总说的是此地天远地荒。

②一片发育充分的喀斯特地貌中,道路起伏蜿蜒,视野里是雨后青山。山间平坝,缘溪,临塘,都辟为层层水田。如此山重水复,不由得要想起徐霞客,他当年游黔,行迹在南,但山屏水萦,越岭过溪时的感觉却如此相似。那种山叠水环,那种疑无路时的曲径通幽与豁然开朗的感觉应该是一模一样吧。

③黄昏时分,三山夹峙,两河蜿蜒,倚山面水耸立一座寨子,这就是我抵达的地方,叫做双河。到达的时候,正是亮灯时分,层叠的木楼投影于寨前的人工水景中,好一个幽静的清凉世界。

④真是来到了背后,喧腾急切的世界背后,高温灼烤的世界背后。

⑤徐霞客游黔,在三百多年前。他终日饱览青山绿水,似这样的日暮时分,却每每为食宿无着所苦。如今,天上地下,航空线高速路纵横交织,酒店民宿星罗棋布。再无须人迹板桥霜临歧问道,再不必鸡声茅店月叩门借宿。

⑥今天,从遵义市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已到了双河寨前。开发十二背后的女老板梅尔出来相迎,沿石阶而上,经过一株喷香的桂树,右拐,进门洞,入一望台,石板铺地。电子门禁嘀嘀作响,进屋,木板壁,大花窗,高屋顶。楼下可以饮茶书写,上曲折楼梯,楼上可以高卧,可以倚窗读书。作为十二背后景区的一个部分,双河寨二十多幢依坡面水的错落寨楼,在保持外观原貌和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装修,已然改造成了雅致民宿。

⑦在更高的另一寨中,男主人置酒,欢迎一行远客。席间相谈甚欢,我问他们夫妇从江苏来此投资开发的缘故,男主人说:被美所伤害。女主人写诗,男主人不写,却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这一伤害,使他们投资建设十二背后,已有十年之久了。他们不是拿钱一砸了之。而是凭对这片山水人民的热爱,所有营建开发都亲力亲为,都渗透自己的审美,都带着一份珍重的心意,把从别处收罗来的老家具,老建筑构件,一扇雕花的窗,一只嵌螺钿的柜,一块古匾,一张刺绣,都嵌入精心构建的民宿中,自然朴素之中含着雍容与文雅。

⑧这样的地方,由不得不早起,沿清澈小河散步,空山鸟鸣,与青草味与绿树一样清新。溯小河行,不到两里地,一道壁立的石灰岩下,贴地处,赫然张开一个巨洞。立身洞口,在阴阳交割处短暂驻足,阳光已在身后,身前阴影中冷气扑面。再移步,就进入了地下世界。人声在静谧的空间激起回响。

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几乎去遍了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向游客开放的所有溶洞,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审美厌倦。大自然敞开地下的秘室,让人在一个幽闭的、时间流逝十分缓慢的空间中,呈现地球的部分演化史,但我们的旅游开发者却似乎都生活在人类的幼稚时期,智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象形阶段。一切岩溶形成的奇观都被简单指认为一些象形的物体。这根岩柱是龙王的定海神针,那片钟乳石幔是《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此是香蕉,彼是菠萝,此是犀牛望月,彼是雄鹰展翅。林林总总,几无例外。还都用舞台布置般的灯光加强与渲染。因此,二十余年间,再也没有去过此类景点。想和人去探未开发的野洞,和洪荒直接对话,却没有探险家的身手。

⑩直到今年冬天,在遵义偶遇梅尔女士,谈到他们夫妇正在开发的十二背后。我现在置身其中的幽深洞穴就是其中一个部分。当时是朋友请酒,稍微过量的酒让我可以这样问梅老板:恕我斗胆,你们真的没有用象形思维,把溶洞弄成一个神话角色陈列馆,或打造成一个丰收田园?她说保证没有。眼前的景象证实了她的话。灯光很克制,只是照出隐约的路径,只是照出洞中大概的空间。石灰岩的洞穴还是本来的样子。如聂鲁达的诗:这充盈着寂静的最高容器,如此众多生命之后一个石头的生命。

就不说那些洞穴中的石头生成是多么怪异了,那是比所有雕塑师都伟大的那个雕塑师的杰作。这个雕塑师就是地球自己。地球已经形成四十多亿年,人在地球上只出现了二百多万年。人以天计算生命的时间,以年计算文明的时间。那是在地面,阳光照耀之处。而在地下世界,地球计数以更大的时间单元,如,如,一个单元最起码也是以百万年作基本单位。昨夜卧读景区准备的资料,知道构成眼下这些地下洞穴的岩石形成于寒武纪至奥陶纪,距今天已经5.7亿年。沉积物缓慢堆积,形成了眼下这些在水中生成的岩石,一层层包含了那些生物体的化石,一层层凝结了时间。

现在,我就置身在岩石中间,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在数亿年前地球的伟力创造的景观中间。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确实只感觉造化的伟力,只感到地老天荒。几个小时时间,在洞穴中,浏览了几亿年岩石的历史。

出了洞,就是光,是草、树、云、人。出了洞,又回到了生物时间。一天,一夜,一月,一年。第二天清晨,乘飞机去川西高原。机翼下,高原平面上众多的海子在初升太阳照耀下金光闪烁。在这个地火造成的岩石世界,一切都凝固无言,汪洋之水造成的四川盆地渺不可见,更东边的十二背后的喀斯特世界渺不可见。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与我同在,在同一个地球,由宇宙的伟力推动,在幽深阔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缓缓旋转。

在十二个月的背后,在黄道十二宫背后,在十二个宇宙洪荒的背后。……

(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山屏水萦”“山叠水环三个词意思相同。

B临歧问道”“叩门借宿两个词说明古代旅行不便。

C.人类的幼稚时期                      幼稚:初级的、思维简单的

D.灯光很克制                            克制:节俭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十二背后使用双关手法,匠心独运,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段引用聂鲁达的诗句,表明作者对梅尔夫妇保留洞穴本来样子的认可。

C.第几个小时几亿年对比,意在突出作者游览溶洞太过仓促。

D.作者写景叙事多用短句,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出简洁生动、清新明快的特点。

11.文章②⑤两段写徐霞客游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2.民宿男主人说:被美所伤害。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句话富有诗意。

 

 

 

 

 

2022·北京海淀·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叩神农

叶梅

青云梯

对横亘于长江、汉水之间,那一片云朵之上的高地,我心怀神往和敬畏。每一次走近它,无论是现实中,还是梦幻里,都忍不住屏住呼吸,久久地仰望,心里不断默念它的名字。

位于湖北省的神农架,方圆三千两百五十平方公里,奇峰险山均在海拔三千零十米以上,是华中大地上高耸的脊梁。群山万壑、峰峦叠翠,更有一处处峡谷幽洞,瀑飞溪流。亿万年生长至今无法穿透的原始森林,总在忽隐忽现的烟霞中,亦真亦幻,造就古来之人间仙境。

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炎帝神农曾在此架起云梯,攀山登崖尝遍百草,为民解痛除忧,留下了无数足迹和传说。“神农架”的大名便由此而来。神农不仅是三皇中的炎帝,还是雄健的太阳神。他的光芒闪动在珍贵经典的书页里,长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他的足迹,早已深深地留在了神农架的山水间。

炎帝神农与黄帝结盟,逐渐孕育了华夏民族,繁衍了炎黄子孙。神农仁慈而智慧,他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又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最让百姓铭记的是种五谷、尝百草。他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嚼着远古的味道。

那些救命的草,是他一样一样亲口尝定的。为解救饱受病痛之人,神农跋山涉水,到高接云霄、深接地府的巍巍群山里挖草尝药。遇到难以攀登的悬崖,他就砍树木,绑藤萝,架木梯。山外有山,岭外有岭,神农攀越了这一带所有的高山,架起三十六座木梯。木梯从山地最险峻的悬岩一层层伸到云朵里,伸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彩云间,人们称之为青云梯。青云梯与那片山脉的万物生灵,山、水、草木、动物、云朵、风和雨……共同感应着上天与华夏祖先的恩泽,骄傲地拥有了将它们包容为一体的名字神——农——架。

生命之源

神农架境内河流纵横,瀑布、湖泊、深潭、湿地密布,山水相依,如诗如画。她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乃天赐甘泉,中国南水北调的十滴水中就有一滴来自神农架。平日里,人们享用水时,有谁会去想她是从哪儿来的呢。

闻名遐迩的大九湖,是神农架最为璀璨的蓝色宝石,是月光下相伴群山的明珠仙子。九个波光粼粼的湖泊由一条小溪携带相连,犹如一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在山的另一侧,竟还有一粒粒珍珠似的小九湖。大小九湖珠连玉串,明媚可人。

环抱着大九湖的山脉曾“浓林如墨,鸟飞难通”,但在近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围湖造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伤害,草甸和沼泽锐减,湖泊水面也被污染,甚至消失,野生动物被迫迁徙,部分珍稀植物逐渐消亡。

为保护好大九湖这颗“高山明珠”和众多野生动植物,20069月,这里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一度被围湖造田侵蚀殆尽的湖泊,苦尽甘来,形成了雨季五千亩、枯水季节一千五百亩的水面,终于恢复了罕见的亚高山湿地原有风貌。于是在这高山顶上的大九湖,一个个水色幽暗,就像蓝色的宝石闪动着光芒。就在大九湖的落水孔附近,一棵被人称作“枯木逢春”的古栎树,树龄已有四百多年。如今,那棵峭拔的古树在大九湖的滋润下得以重生。

还有那发源于“华中第一峰”南麓的神农溪,从高高的神农架流淌下来,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于雄奇的巫峡口东汇入长江。人们在巫峡口就会闻到神农架的气息,清凉、洁净,带着万千树木和药草的芳香。

神农架还养育了美丽的香溪河。香溪又叫“昭君澳”,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里。王昭君出塞和亲,成就了汉和匈奴两族多年的安宁和睦,以及岁月难以抹去的亲情。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香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碧玉般的香溪水与曾经浑黄的长江水汇合成一道彩带,四季风平浪静完全不似那些同样从高山之间奔入三峡长江的河流,汇合处浪潮汹涌,波涛翻卷。人们说这是因为昭君的一句安抚,长江的浪涛便恭顺地退去了,即便是夏季洪峰来临,波浪滔天,这由神农架奔流而至的香溪河口也仍然是一派平静。

园林之母

神农架早在十九世纪就在世界上为中国赢得了“园林之母”的称号。

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在三峡、神农架一带采集了大量的植物,之后将五百多种样本带回英国,其中许多珍稀物种经过培育,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植物。他宣称在遥远的中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地方”,那是人类梦想中的“伊甸园”。之后,英国的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先后四次深入到中国西部及神农架的茫茫森林里,采集了四千七百多种植物,制作了六万五千多份植物标本,其中有人们最为喜爱的“鸽子花”——珙桐,以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他雇用了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当地汉子,将数不清的绿色植物背出神农架,又车载船运辗转送到英国。后来,那些原本诞生于中国神农架的芳香的小猕猴桃,经改良培育成苏格兰最重要的出口水果,但它已经没有了那只有神农架才能给予的清新和香甜。

威尔逊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在一些国家中,我们的花园深深受益于她所具有的优质品位的植物,从早春开花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绽放的牡丹、蔷薇,再到秋天傲霜的菊花……这些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园林的丰富资源。”

但在几十年前,“园林之母”曾经遭受过几次重创,神农架的大森林曾逐渐萎缩。1983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神农架深山,沿着弯弯山路,见到的是河沟里躺满一棵又一棵松柏冷杉,附近一片又一片的秃岭。那些没了树木花草的山坡,像被扒去了衣裳,裸露着突起的岩石。其间有气无力的玉米,一阵风便吹倒了。所幸的是,那一片片古老的原始森林在近几十年里,由被不断砍伐变为受到严格保护。进入新世纪之后,神农架人“见缝插绿”,栽种下大量的神农架原生树种。2016 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植被丰厚,大森林葱郁伟岸,在大巴山上构成了一道浓绿的屏障。当年那些光秃秃的山头,满山遍野是清雅挺拔的冷杉林,还有倔强蓬勃的乔木映山红、粉白杜鹃、灯笼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藤萝野草。

而人们能走进的这些山林还只是神农架的一隅。让我们记住神农架六十二万余位、树龄均在一百年以上的元老们吧,还有那近年在神农架发现的十株新增古树,以及八百五十五岁的青檀,七百八十岁的榉树、苦楮……愿这些相伴大地和人类的灵物,与山川同在,千年无恙。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华中大地上高耸的脊梁设喻,形象地表现了神农架顶天立地、雄奇险峻的特点,以及有担当的精神品格。

B.以璀璨的蓝色宝石”“明珠仙子为喻,表现大九湖明亮、澄澈、深邃的特点,又赋予了大九湖柔美脱俗的气质。

C.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比作一道浓绿的屏障,生动地体现了它浓密苍翠的特点,并由此营造出神秘的气氛。

D.把有近千年生命的古树比作相伴大地和人类的灵物,表明作者将它们视若神明,传达出作者对古树的敬畏之情。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云梯不仅助人跨越天险,而且使万物生灵和谐相容、共享上天与华夏祖先的恩泽。

B生命之源指神农架的水,滋养了万物生灵,又养育了炎黄子孙,是华夏文明之源。

C园林之母指神农架凭借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物种珍稀,成为世界园林的范本。

D.作者写神农架,山博大包容,水多情无私,树倔强蓬勃,寄寓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5.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或引用传说,或引用史料。请根据文意,结合文中相关实例,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6.文章以叩神农为题,意味深长,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请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感悟。

 

 

 

 

 

 

 

2022·北京丰台·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一颗麦子致敬

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

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你看,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伴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

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凉,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它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懒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骨碌一下站起来,在秋光里摇曳着它针叶似的小手,不顾一切地抽绿,一片,两片,三片……然后叶色也由浅变深,鹅黄,浅黄,淡绿,葱绿,于是,要不了几天,一棵茁壮葳蕤的秧苗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⑥此时,已是深秋。苍山远黛,枯树寒鸦。一片片枯叶正在悄然落下,回归自然;几只雀鸟嘴里衔着枯枝败叶,正在忙着搭窝,作着过冬的准备。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趁着秋光还未走远,它们像商量好似的,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匍匐着,拉扯着,熙攘着,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棵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

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在一个冷风吹袖的早晨,汹汹涌涌的寒霜终于来临了。来时,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看那阵势,我放心不下,心想,这下糟了,怕是麦苗也撑不住了,于是怀着忐忑的心走向麦田,我发现它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它的叶片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敦实了,叶色更加的浓绿碧透了。

⑧此时,我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就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成型,能够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也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   

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它能结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

当天气冷到极至时,大雪终于是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此刻,徘徊在风雪弥漫的田埂上,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若说它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那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

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

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跑到终点了。

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其实,麦子就这么简单,没有曲曲弯弯,城府不深。不像是枣梨杏桃,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麦子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像是朴实的农民,没有花花肠子,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

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魂魄:用了拟人手法,是麦子不惧寒冷锻造、不怕风霜考验精神品格的形象说法。

B.别出心裁:指在其他生命都停止生长的冬季,麦子却与众不同,依然在向上生长。

C.养精蓄锐:指麦子在冬季发展庞大的根系,蓄积力量,为春天迅速生长做好准备。

D.眼泪凝成的岩石:运用比喻形象暗示麦粒成熟过程经历了苦心志、劳筋骨的锤炼。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麦子从播种、发芽、抽苗、扎根、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直至成熟的过程。

B.文章顺叙中有插叙,一处是在书上看到的农作物春化过程,一处是生物课上听到麦子根系庞大。

C.文章用了象征的手法,麦子是普通劳动者的象征,作者借麦子托物言志,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

D.本文表达方式多样,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19.本文题目是向一颗麦子致敬,请结合全文,谈谈致敬的内容。

20.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2022·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马

日隆是四姑娘山下的一个小镇。

在小饭馆里喝酥油茶的时候,我从窗口看见了山的顶峰,在一道站满了金黄色桦树的山脊背后,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那样洁净的光芒,那样不可思议地明亮着。我知道,那就是山的主峰了。相信此时此地,只有我一个人在注视着它。而那座雪峰也已渡过蓝空,到我胸中来了。顷刻后,我们站在山前,远远看到将要驮我们上山的马,我的心跳一下就加快了。

马,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可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

在我的经验里,马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牛羊产仔产奶,形象问题可以在所不计。但对马,我们是计较的:骨架、步态、毛色,甚至头脸是否方正都不会有一点马虎。如果不中意,那就宁愿没有。而眼前是些什么样的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叫人担心它们的骨头随时会刺破皮子。

我问马队主人刚才把马叫作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在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牲口。马和牲口,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马”,低沉,庄重,有尊敬的意味;“牲口”,天哪!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从一种可以忽略的存在上一掠而过。不过带着一点失望的心情在路上实在是件好事。如果胯下是一匹好马,会叫我只享受马,从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而现在,我可以好好看风景,因为是在一头牲口的背上。

看够了一片风景,思绪又到了马的身上。马之所以是马,就是在食物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它们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饼干、巧克力,甚至还有肉罐头。我的那一匹,伸出舌头来,就从我手上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去了。

吃过干粮再上路,我没有再骑牲口。走在一片柏树林里,阳光星星点点透过树梢落在脚前,大地要在上冻前最后一次散发醉人的气息,小动物们在树上来回跳跃,寻找最后的一些果实,带回窝里做过冬的食物。夕阳西下,整个山谷,整个人就落在阴影里了。寒气从溪边,从石缝里泛起,步行三四个小时,人也很累了。听到那些牲口脖子上的铜铃在前面的林中回荡,这时,不管是牲口还是马,都想坐在它的背上了。

晚饭的时候,我的那头牲口得到了比别的牲口多一倍的赏赐,我甚至想给它喝一口酒。在云杉的衣冠下拉上睡袋拉链时,牲口们已经不在了。我什么也来不及想,就酣然入睡。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流到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那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月光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只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在这样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它的鼻子喷着热气,咻咻地在睡袋外面寻找。我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说,可是我没有盐巴。它也并没有走开,仍然咻咻地把温暖的鼻息喷在我的手上。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驭手建立情感。它舔我的左手,又去舔右手。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看来,这次登山将要扩展我关于马的概念。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画面里,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录像没有伴音,但我还是禁不住身子颤动一下,听到了蹄子叩在岩石上的声音。我看见自己用缰绳抽了它一下,于是,它就驮着我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它从一段枯木上跃过时,是那么轻捷;而当其急速转弯避开前面突兀的岩石时,又是那么灵敏。于是,我在它的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轻轻一提缰绳,它就从一丛小叶杜鹃或一团伏地柏上飞跃而过;两腿在肋上轻轻一压,它就甩开四蹄,跑到这个下午的深处去了。

一场大雪下来,不要说再继续上山,就是下山的路也完全看不见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我们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带来的东西。这一来,它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就是这样,我们的双脚还是深深地没入积雪。不到半天工夫,我那专门为了这次上山而买的运动鞋就报废了,所以不得不爬到马背上。倒是马队的主人说,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我说,这么深的雪,它怕是不行吧。主人说,它们又不是金贵的马,那些马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我说,其实就是另一种马嘛。他说,是,山地马。

这些马,在这样的路上走得多么快啊,雪越来越薄,最后雪没有了,道路又变成了深深的泥泞。这时已经到了我们上山第一天过夜的地方,马队的主人要在这里跟我们分手,他说,到了山下只要卸下鞍具寄放在镇子上,牲口们会自己回家的。到这个时候,他才露出一点感情说,牲口们累了大半年,该过一个安闲的冬天了。他扬起手,对着他的牲口叫一声“走”,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

风吹着它们的脖子,铜铃声在黄昏中回荡。寒气四起,我抬起头,看到晚霞又一次燃红了雪山之巅。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

——以动写静,表达作者看到圣洁明亮的雪峰时油然而生的庄严肃穆之感。

B.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

——以第二人称引发关注,提醒读者体味牲口称谓中蕴含的淡漠态度。

C.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

——在镜头中,山地马善于奔跑腾跃的自然、真实的状态完整地显现出来。

D.跑到这个下午的深处去了

——写山地马轻捷灵敏地奔跑的景象,突出它脚力轻健、奔跑有力的特点。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山地马非常熟练地吃方便面等食物可以看出,它已经习惯了机器制造的食物。

B.作者对山地马的认识发生变化,来自寒夜里的朦胧月色和视角变化造成的错觉。

C.文中山地马以胸膛推开积雪的细节,为后文马主人对其表达关爱之情埋下伏笔。

D.结尾段写到作者再次眺望雪山之巅,说明作者对于未能登顶雪峰依然心存遗憾。

23.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4.作者曾说文学创作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身怎样的质疑?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2·北京门头沟·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天性与灵性

①结识李成海是近年间的事。他的字写得好,影响颇大,声名远扬,不光书法界已成公论,连我这种与书坛稍远的人也早就闻知在心了。及至有幸相遇相识,才知成海不仅字写得好,人也好,率性而坦诚,不像人们想象的某些古典书家或文质彬彬目不斜视,或据一技之长桀骜不驯视其余如粪土。他的衣着与常人亦无奇异,很难从头饰衣着上看出书法家的风度来。这是我初见时的印象,再见和三见以及多回聚首之后,不仅没有改变初见的印象,而是加深着这种印象。我为什么要反复说这个印象?因为我和普通人一样心存一种经验,画画的写字的作文章的名声弄大了的和正在弄大的人,都有不同凡人的风度很富于个性,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而且过目不忘。依这种经验看李成海,颇觉失望,竟是一个外表举止上毫无抢眼特点的人。

②我却又反过来想了,外表举止看去没有特殊抢眼之处的书法家,恰好就是书法家李成海的特点,这叫作难得普通。李成海的门第里没有书香,甚至在这个宽大无边的社会里,李成海也是更为不幸的一个。他七岁丧父,人在这个年龄段里理应享有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倚赖之柱倾塌了。面对生活,他无可选择,只有承受和承担。过早承受生活的艰难过早承担生活重负,很容易在终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柴米油盐的局促里消磨了进取的锐气和恒心,我惊讶和钦佩的一点就在于此,生活不仅没有把他压垮,没有把他消磨到平庸,而是出脱为一个精神和心理都很健康的书法家。

③我感兴趣的是,既没有书香熏染引诱,又遭逢到柱倾屋塌般的家庭灾难,李成海怎么对用毛笔写字发生了兴趣,以至到痴迷不改的程度呢?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中国的小学和中学里基本废弃了传统的毛笔和砚台,取而代之的是方便耐用也更实用的铅笔和钢笔了。况且,那时候的社会生活里,单靠写毛笔字是既找不到工作也讨不到生活的。那么,李成海为什么拿起毛笔就歇不下来呢?我就只有一个解释,兴趣驱使。

④人后来所从事的社会职业,除了无可奈何的种种因素外,主要是兴趣决定着对万千种事项的选择。画家画画作家著作收藏家搜寻古董,都是天性使然,难得改易。所谓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潜存于生理生命肌体里的某种兴趣倾向。这样我就可以解释李成海在没有任何家庭的和社会的诱导因素的环境里,为什么从少小年纪就选择了毛笔和砚台,而且终生都乐在其中,而且把毛笔字写到可以独立于书法之林的不凡气象了。应该感谢父母给予他对砚台和毛笔构成的墨香尤为敏感的天性。

⑤他在社会底层做着沉重的体力劳动,挣取他和家人生存必需的物质;他承受着骤晴骤阴难估难卜的多事之秋年月里的社会压力,却能把自己的眼睛和神经专注于一块块碑石一页页古帖沉寂幽冷的大家先贤的汉字,把全部用心倾注到手里的毛笔和一张张仿纸上,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年复一年,练着指掌间的基本功夫,体悟着历代诸家的玄妙和内韵,终于出脱为书界一家了。须知他把一切工余时间都痴迷在了笔墨纸砚之中。我在这里得到的又一个启示,即作为艺术创造的书法,基本功不可超越,不可轻易绕开跳过,不可能有轻松的捷径通向独立创造的境地。成海在基本功夫上的扎实程度,是有口皆碑的,也是他终成大家的成功秘诀。后天对基本功痴迷的修炼,才使先天的那根神经那份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得到最大乃至超常的创造能量的释放,创造出令人惊奇的艺术风景。在这一点上常常能见到相反的现象,耐不得寂寞下不了功夫急于出名图利,终究也成不了气候,反倒把先天的那份天性浪费了。这与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创造相同,都循着一个基本的规律。

⑥成海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停留在临摹效仿前人的笔画结构之中,而是从扎实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终于形成属于自己的书法。我以为这才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致命之点。说最致命,在于有如蚕的羽化,有如水到汽的飞升。吃着桑叶的蚕和涌动的水,还是在常态下运动,只有羽化成蛾和蒸腾为汽,才会进入创造的自由状态,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才能创造出既不同于先贤大家也不类近同辈人的独立风姿的艺术景观。李成海已经达到这种自由创造的境界。

⑦抵达自由创造境界,至为关键的一点在灵性。人们常说悟性。如果再进一步追问,靠什么完成悟的过程?或者说凭什么才能有所悟?靠灵性。灵性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本文前述的那种天性,即他对墨汁笔砚敏感的神经,经过长期演练、揣摩,不断强化不断得到壮大,愈来愈敏锐。再有,后天积累的学养,不仅包括书法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诸多人文知识的装备,还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形成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和姿态,综合为一个人的气质和素质,这些都决定着灵性的大与小、轻与重,自然就决定着艺术创造的境界了。李成海无疑完成了对天性智能的珍惜,也完成了后天诸项学养的装备,才使他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造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羽化和飞升,才创造出令人欣羡的书法作品。

正炉火纯青,正自由自如。可待有惊世之笔墨飞扬。

(选自陈忠实的同名散文,有删减)

25.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文质彬彬目不斜视

目不斜视:形容某些古典书家看不起他人,只朝一个方向看。

B.或据一技之长桀骜不驯视其余如粪土

桀骜不驯:形容一些书家依凭技艺性情倔强,不受约束。

C.成海在基本功夫上的扎实程度,是有口皆碑的

有口皆碑:说明对成海的基本功人人称赞。

D.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随心所欲:指成海的艺术创造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进行。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于李成海书法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在外表举止方面还很普通持肯定的态度。

B.李成海意志坚韧,不屈服于生活外在的磨难,反而成长为身心都很健康的书法家。

C.李成海在艰难的环境里不放弃对书法的追求,主要是他对书法有着浓烈的兴趣。

D.李成海正因为后天对基本功痴迷的修炼,才抵达了他书法上自由创造的境界。

27.如何理解划线句正炉火纯青,正自由自如?请结合全文概括李成海取得这样成就的原因。

28.天性与灵性影响着人的成长成材。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022·北京房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村口

李光彪

①不知你是否来自乡村?如果是,我们老家的村口,也许就是你们老家的村口。

②如果你来自城市,问一问你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他们会告诉你,你的血脉就从老家的村口流出。

③因为,人类从漂泊到定居,自种植庄稼、驯养家禽六畜开始,便诞生了村庄。随着过剩产品的交换便催生了集市,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城市。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村口是你迈出山村的第一步,脚印是你留在村庄的胎记。

④我生于云南的山肚子里,长在云南的山肚皮上,从小在山村怀里被喂养大,对村口尤为熟悉。

⑤老家的村庄,堆砌在蓝天白云下的半山腰,出门就是坡,只有一条“蛇路”从山脚蜿蜒爬向村庄。从对面坡上望去,路如山的脐带系着村庄,仿佛是上天打在大山上的一个逗号。路与村庄接吻的地方,就是村口。

⑥村口是村庄的一扇门。村里的人不论谁出生,办完祝米酒,都会把“坐月子”婆娘吃过的鸡蛋壳,在满月那天夜里,点燃香火,送到村口,撒在路心,让出入村庄的人踩踏,提示村里人,自家捡得一个儿女。从此,蛋壳通知村口,村庄又添了一个新人。

⑦村口是孩子的腹地。上学前的娃娃常逃离父母的视线,不约而同,像小狗一样溜到村口玩耍,直到家人喊吃饭,找到村口,才被灰头土脸地领回家。上学的孩子,几乎黎明都在村口等候,像一群飞离村庄的麻雀,叽叽喳喳下山读书。从此,有的麻雀变成了金凤凰飞出村口,飞离了山旮旯。

⑧村口是村庄的屏幕。一块不大的乡场(生产队时留下的晒场)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几个人聚在村口,轮流做村庄的门卫。晚上更为热闹,唱民歌调子的,跳左脚舞蹈的,吹牛聊天的,都像开会似的集中到村口。如今已看不到的露天电影,自编自演的乡村戏剧都曾经在村口上演。因此,村口成了村庄的荧屏,播放着全村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

⑨村口是老人的乐园。村里的老人像孩子,坐在树下那几条石凳上,有的抽着旱烟,有的搓着麻线;有时晒太阳,有时躲荫凉。一边侃家长里短,一边朝着进村的路眺望,盼望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那些像古树守候在村口的老人中,有一对就是我们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

⑩村口是村庄的门槛。娶进村的新媳妇,不管是古时骑马坐轿来的,还是近代坐马车来的,或是今天坐汽车来的,都会被拦在村口,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唢呐声中,由两个举着熊熊燃烧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要出嫁的姑娘也不例外,哭哭啼啼地被舅老公(新娘的哥哥)背出家门,在村口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后,才出门。从此,村口又有一粒种子撒向另一片泥土,即将成为一棵嫁接的果树。

村口是村庄的伤口。外出打工的村民中,不小心残了手脚,患了绝症,同样会被泪水送进村口。山外的小商贩隔三差五,常来村口摆地摊,兜售商品如食品、药品等,或是买猪鸡牛羊,假冒伪劣、短斤少两时有发生,让父老乡亲吃了不少哑巴亏。也有像黄鼠狼一样趁黑夜潜入村庄的贼,偷鸡摸狗,被村民们逮住,大家蜂拥而上将其打伤,最后竟打死在村口。望着警察用亮铮铮的手铐把领头人带走,泪水盈盈。不知防卫过当的乡亲们,顿时心口和村口一样被撕裂,有点儿痛。

村口是村里人生命的句号。不论是谁,一辈子驻守在村庄的,常年在外漂泊的,中途天折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死后装尸体的棺材、骨灰盒,都会停放在村口。先让道师(巫师)的指明去阴间的路,再让前来送葬、披麻戴孝的人群绕着棺材走三圈,最后才敲敲打打,哭唱着把死者送上村庄背后的坟茔。从此,村庄又一个灵魂从村口升上了天堂。

其实,村口是村庄的一只眼睛,村里所发生的喜怒哀乐,都历历在目。村口也是村里每个人呱呱坠地的出口,出生入死的咽喉。

(选自《读者》)

29.结合语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家的村庄,堆砌在蓝天白云下的半山腰

堆砌:指村庄的房舍密集地坐落在半山腰

B.像一群飞离村庄的麻雀,叽叽喳喳下山读书

叽叽喳喳:这里形容孩子多、人声嘈杂令人厌恶

C.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唢呐声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烘托出娶亲时的热闹气氛

D.大家蜂拥而上将其打伤,最后竟打死在村口

蜂拥而上:如蜜蜂般簇拥而上,写出村民群情激奋

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写出人类发展进程中村庄是群居的起点,村口是迈出山村的第一步。

B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山路的蜿蜒曲折与纽带作用。

C段村口的乐事是每天晚上都在播放着露天电影和自编自演的乡村戏剧。

D.本文以村口为线索,展现了云南山村人们淳朴的生活和独特的风俗。

31.文章写出了云南山村一些独特的风俗,请简述这些独特的风俗。

32.文章结尾说村口是村庄的一只眼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北京平谷·零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奥斯维辛

①大巴穿过一个村庄,驶进停车场。隔着一大片长满草的土地,远远地,天底下现出一排平房,两边是带刺的铁丝网,中间矗立着嘹望塔。尽管在电影里已经见过多次,但眼前这幅图景仍然让我感到森然。这就是奥斯维辛。

②奥斯维辛实际上是周围几十座集中营的总称,我们去的是一号营区。穿过瞭望塔下面的拱形大门,进入集中营,眼前是两条交叉的铁轨,从远方一直延伸过来,这就是当年运送囚犯的货物列车终点。许多幸存者的回忆都会有这样的叙述:囚犯们在这里下车集合,经过医生的检查后,队伍分成两列长队,一队是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留下来当苦力,另一队是病弱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他们随后就被卡车送往毒气室。

③描写奥斯维辛的作家有很多,匈牙利的凯斯泰尔、波兰的博罗夫斯基和意大利的莱维,他们都曾经是集中营的囚犯。博罗夫斯基的小说中写到,一群妇女被押往毒气室,她们在卡车上裸露着身子,挥着双手呼喊:救救我们!他们送我们去毒气室!救救我们!然而,所有旁观的男囚犯都保持着沉默,没有一个人动一下。他的另一篇小说里还有这样的描写,那些女犯们的头发被剃光,身上的东西全被搜空。有些人已经看出不妙,一个女人丢下自己的孩子,想混进那支可以暂时活下来的队伍,孩子在后面追赶她,伸出手哭喊:妈妈!她发疯似的尖叫:这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押送人员抓住她和孩子,把她们扔到卡车上:犹太臭娘们!你连亲生孩子都不要!旁边的党卫军士兵群里立即送出一片片笑声,紧接着,一些男囚犯的笑声也阵阵传来。

④即使在奥斯维辛,也是不缺少笑声的。

⑤当天的游人并不多,我们过了一道铁丝网,便到了营区。整齐划一的木板营房像是一排排马厩,无边无际。由于年深日久,木头已有点发黑。游客大多在营区的路上转悠,拍照,小心地避开脚下的泥土。我走在前面,走进一个营房,近门是一块空地,里边是几十个三层床铺,上下空间很狭,躺下后几乎抬不起身。我试图想象当年那些囚犯的生活,每天清晨起床后,他们必须在饥饿和严寒中裸露身体,伴随着军乐声排队走向劳动场所,这样的情景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

⑥在描写奥斯维辛的作品中,莱维可以说是最特出的一位作家。莱维是意大利犹太人,二战期间参加了一个抗击纳粹的游击队,1943913日,他在意大利北部被捕,1944222日被送往奥斯维辛,同行的650个犹太人,最后只有14人生还。莱维是在19451月获得自由的,经过艰难的旅途,辗转回到故乡都灵,从事工业化学工作。但是,从返回家乡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定了,自己余生最重要的工作是用笔为奥斯维辛的死难者作证。

⑦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实行集体惩罚,所有犹太人胸前都要佩戴黄星,以示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关进奥斯维辛后,每个犯人还要在臂上刺上编号,就像牲口一样,莱维的编号是174517莱维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掉自己身上的编号。他与幸存者谈话,搜集各种资料,从1945年到1986年,他采用非虚构形式,写了十几部有关奥斯维辛的书。他的叙述直接、具体和真实,按照他的说法,他一生的写作就是代那些被淹没者做证词。这一切都是为了抵抗世人的漠视和遗忘。

⑧奥斯维辛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囚犯每天都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能活过三四个月以上就算是例外。集中营的劳动不是像古代的奴隶那样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最终消灭奴隶。如果犯人因病累倒在地上,看守就会用牛筋鞭抽打他的身体,确认其是否死亡。如果有谁试图逃跑或反抗,就会被当众绞死。尸体一字摆在营区路边,由警卫仔细查看死者臂上刺下的编号,验明正身,然后将死者运往焚尸炉焚化,骨灰就撒在附近的田野里。

⑨然而,死亡对于囚犯并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可怕的是丧失活着的尊严。莱维描写的许多细节让人难以忘却,押送他们的火车每到一站,党卫军就让男女囚犯下车,蹲在车旁大小便,押送人员毫不掩饰他们的兴味,就像是看一场演出,笑声不止。对于犯了狱规的囚犯,有一种惩罚是强迫他蹲在高凳上的脸盆上,双臂前伸,被惩罚者往往会坚持不住滚落在地上,引得周围的看守笑声持续不断。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暴力,将折磨本身变为目的。莱维始终无法理解,纳粹不是把病重的老人杀死在病床上,而是将他们扔上火车,运送到遥远的奥斯维辛,在毒气室里杀死,丝毫不考虑杀人的成本。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乏残酷的虐杀,但像这样充满仇恨的虐杀却是前所未有,它第一次将人心的黑暗展现在人类面前,而莱维对纳粹集中营的思考恰恰是所有作家中最深刻独到的。除了个别亲历者,很少有人会愿意像莱维那样,一次次地重现那些梦魇,永远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

⑩在奥斯维辛,人性是退化的。集中营中要定期处死犹太人,所以要想活下去,就要想尽办法让别人排在自己前面。莱维写了一些反抗的事例,他写一位波兰犹太姑娘,她试图逃跑被抓了回来,在绞刑架上,她用流血的手打了党卫军一记耳光。即使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细节,莱维也能看到人性的一丝闪光。在运送他们的那列货物列车上,车厢里挤满了男男女女,当女犯们给婴儿喂奶时,囚犯们就在木头地板的夹缝里找到一些钉子,在车厢角落里挂上绳子,披上毯子作为屏风。莱维就此写道:从本质上说,这是个象征:我们还不是禽兽,只要我们尝试抵抗,我们就不会变成禽兽。

出了奥斯维辛,傍晚的天很蓝,很辽阔,夕阳透过薄薄的云层射出金光,照在下方延伸得很远的带刺铁丝网上。田野的草丛里,几株黄色的花在秋日傍晚的微风中颤动,兴许这片田野下也埋葬过许许多多囚犯的骨灰,地里的花草长得生机勃勃,那些花朵的颜色很像当年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

(选自景凯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3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描绘的奥斯维辛景象,营造了一种恐怖阴冷的氛围,烘托出作者沉重的心情。

B.第段写游客寥寥,转悠拍照,表明和平时代少有人来,人们早已淡忘了奥斯维辛。

C.第段写女犯喂奶时,囚犯们挂绳披毯作屏风,体现了人们捍卫尊严的坚定意志。

D.文中列举犹太人经历的种种磨难,警示后人要正视灾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34.文中多次写到笑声,作者有何用意?

35.第段中说莱维是最特出的一位作家,说说莱维的特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36.请赏析文章结尾段。

 

参考答案:

1C

2D

3记录古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趣,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将西津渡老街的古老和人们的待渡情结表现得具体、鲜活;增加了典雅厚重的文化韵味;寄寓思古之幽情,将作者岁月沧桑的感慨表达得含蓄蕴藉。

4西津渡街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西津渡街具有一种经历岁月洗礼后的平和坦然的气度;寄寓了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A.“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

B.“浮皮潦草:形容不认真,不仔细,敷衍了事。

D.“滋润:湿润,不干燥,也形容生活比较舒适。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强调了西津渡老街必将走向消亡的结局错,从原文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可知,三个终结强调的是对老街消失的惋惜。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剌的诗句的表达效果,首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接着分析诗句内容,这些诗句都记录古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趣,也具体地写出了西津渡老街的古老和人们的待渡情结,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另外引用古人的诗句,可以增加典雅厚重的文化韵味;最后,体会感情,引用这些诗句寄寓了作者怀念古人古事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题目老街意蕴丰富,首先解释老街的表层含义,从原文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棂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可知老街是指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街道;其次,体会深层含义,从原文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可以看出,西津渡街具有一种经历岁月洗礼后的平和坦然的气度;最后,感受作者态度,老街一词寄寓了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5B

6B

7黄永玉以八十多岁高龄仍为故乡建桥之事操心奔忙,在家乡人看来,是苦行(或:很是辛苦);黄永玉写给故乡建设者的信,唤起了工人们对故乡的归属感和建设故乡的自豪感。

负责人把信刻成碑立于桥旁,又将这种信念进一步存留、播散,使更多的人能受到感召,更爱自己的家乡,愿为自己的家乡出力。

8.含义:生活上,黄永玉为家乡凤凰沱江设计的四座桥以风、雨、雪、雾命名;文学上,黄永玉不断创作,记录下自己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现实中,黄永玉在为故乡做实事中也曾经历风吹雨打”“遭遇雪霰雾霭,面临种种困境;他的书、他的信、他做的事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和回归(或:鼓励人们为家乡做事),跟他一起回故乡

妙处:内涵丰富,有象征意义(或:总括全文,暗示主旨);以景寓情,有想象空间;富于诗意,有文学色彩。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朴素,在这里指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而不是简陋、简单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对于故乡变得越来越嘈杂、越来越商业化,黄永玉是失望的错误,根据原文我试探:黄先生,您觉得现在的凤凰和以前的比?’‘无所谓!’‘怎么无所谓?’‘嘉善战役死了那么多凤凰子弟,那时凤凰城人都没了,哭声都稀罕。现在热闹一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无所谓!’——‘人心不要变就好。他补充”“谢谢这一年来在四座桥上下的功夫、费的力气……各位为故乡建设的积极精神和吃苦干劲,都让我感动,多谢……我们湘西人就是这种脾气,不论多难,要干就干得像个样子,干得漂亮,为的就是一口气等,可见,他对如今的故乡并不失望,只要人心不变,嘈杂、商业化都是热闹而充满生机的。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首先分析“‘四座桥为什么能换人心里的一动’”,从黄永玉的角度来看,这四座桥是他“86岁!画画!写长篇连载!从北京跑来湘西!还设计桥!还四座的成果,而他为家乡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苦行,可能会被不理解、误解,在种种困难下操心奔忙,为故乡设计建桥,这种行为当然足以让人感动;

从家乡人的角度来看,黄永玉不仅设计建桥,还写了一封感谢建桥工人的信,信中说我们湘西人就是这种脾气,不论多难,要干就干得像个样子,干得漂亮,为的就是一口气”“各位有一天也会老,但桥是您亲手建造的,有您流的汗水,各位将骄傲地告诉您的妻子、孩子、孙子:这桥是我造的’”,这些话打动了人心,正如那位负责人,这次见着那位负责人,问怎么想起把这封信刻成碑,好点子。他说:当时看了信,心头一动,觉得这桥好像和我有关系、和更多人有关系了’”,让工人们对故乡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更有建设故乡的自豪感。

心里移动出自于负责人的话,他心里一动,把这封信刻碑立在桥头,让更多的人看见黄永玉对家乡的热爱与建设家乡的豪情;看到这封信的工人们心里一动,则更乐意建设家乡,为家乡出力;即使只是过路的行人,也会感受到黄老的信念,这种信念得以进一步存留、播散,使更多的人能受到感召,更爱自己的家乡,愿为自己的家乡出力,不再止于湘西。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标题风雨雪雾,从文章内容上来说,来自于黄永玉为家乡设计的四座桥,四桥以风、雨、雪、雾命名,正如黄永玉小说中童年故乡的图景。对于凤凰人来说,通过这四座桥,都是回家的路。

风雨雪雾回故乡,不仅指真实的回故乡,还在于黄老构建的精神故乡,他“85岁,他开始写长篇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讲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已有了四座桥的设计图。四桥以风、雨、雪、雾命名,正如黄永玉小说中童年故乡的图景,这些文学创作中,处处浸透他对故乡的印象,可见,无论他的绘画、写作还是设计,都记录了他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

根据家乡人都知道,他为家乡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苦行……碰到能欣赏、能会心珍惜的人,自然是好。但哪里个个都那么顺?不理解、误解,也是有的。黄永玉曾给陷入困境,经历风吹而打、遭遇雪霰雾霭的朋友提过忠告’”可见,他

在为故乡做实事中也曾经历风吹雨打”“遭遇雪霰雾霭,面临种种困境。

“‘一路唱回故乡!’——他一本书的名字。那么欢乐,自信,有劲!85岁,他开始写长篇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讲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跟读这部小说四年了,真的哭过,真的笑过,真的长长地安静过可见,他的书唤起作者对故乡的眷念;沱江虹桥上的题字和对联,是黄永玉写的。广场上被游人团团围住的凤凰雕塑,是黄永玉做的(包括广场设计)……黄永玉捐建的教室和礼堂……黄永玉为他在家乡捐建的小学取名春草,一共有多少号?不知道”“黄永玉把毕生收藏的200多件文物,捐给了故乡的大学”“当时看了信,心头一动,觉得这桥好像和我有关系、和更多人有关系了可见,他的信和他做的事鼓励人们为家乡做事,跟他一起回故乡

表达效果上,风雨雪雾回故乡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了全文内容,也暗示了文章主旨,即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眷念和鼓励人们为故乡做事;风雨雪雾创设了情景,让人感受到无论路途多么艰难,都要冒着风雨雪雾回到故乡的坚定决心,给人以想象空间;风雨雪雾故乡都富有诗意,有文学色彩。

9D

10C

11作者游览十二背后,产生的感受与徐霞客相似,突出黔地景致的美好。

徐霞客常为食宿无着所苦,与现代交通住宿便利形成对比,赞叹现代旅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与后文民宿主人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形成呼应,前后文浑然一体。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历史文化内涵。

12这句话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诗意浓郁。

梅尔夫妇被十二背后的美深深吸引,以致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开发,投入巨大。

伤害一词既是男主人的自我调侃,又有他对自己懂得美、尊重美的自得自豪。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D.还都用舞台布置般的灯光加强与渲染可知,克制指的是没有用灯光加强溶洞的景观效果,没有着力渲染溶洞的景色,再结合只是照出隐约的路径,只是照出洞中大概的空间可知,克制指的是灯光微弱。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意在突出作者游览溶洞太过仓促错误,由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确实只感觉造化的伟力,只感到地老天荒。几个小时时间,在洞穴中,浏览了几亿年岩石的历史可知,应该是意在突出作者对自然造化伟力的赞叹,对溶洞景色之美的赞叹。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散文段落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如此山重水复,不由得要想起徐霞客,他当年游黔,行迹在南,但山屏水萦,越岭过溪时的感觉却如此相似。那种山叠水环,那种疑无路时的曲径通幽与豁然开朗的感觉应该是一模一样吧可知,作者之所以想起徐霞客是因为感觉却如此相似”“感觉应该是一模一样吧,即者游览十二背后,产生的感受与徐霞客相似;再结合山屏水萦”“疑无路时的曲径通幽与豁然开朗等可知,作者与徐霞客同样体会到了黔地景致的美好。

他终日饱览青山绿水,似这样的日暮时分,却每每为食宿无着所苦”“如今,天上地下,航空线高速路纵横交织,酒店民宿星罗棋布可知,徐霞客当年游览黔地常常因为衣食住宿没有着落而饱受熬煎,如今交通发达,旅游便利,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代旅行条件的赞叹之情。

她说保证没有。眼前的景象证实了她的话。灯光很克制,只是照出隐约的路径,只是照出洞中大概的空间。石灰岩的洞穴还是本来的样子等句可知,尽管条件具备,技术发达,但是梅尔女士开发此地却充分尊重了自然的原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同时,作者写二十一世纪当代的人的旅游,穿插引用历史人物徐霞客的旅游,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丰富意蕴的能力。

这一伤害,使他们投资建设十二背后,已有十年之久了。他们不是拿钱一砸了之。而是凭对这片山水人民的热爱,所有营建开发都亲力亲为,都渗透自己的审美,都带着一份珍重的心意……”可知,此处的伤害指梅尔夫妇被十二背后的美深深吸引,正因为爱上了此处的美景,因此他们用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开发此地。

男主人在自己与妻子投入巨大、时间长久的开发之后说自己是因为被美所伤害,才这样做的,可以看出其中对自己的调侃之意;而男主人开发此地时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之美,保护自然之美,因此,该句还表现了男主人对自己懂得美、尊重美的自得自豪。

被美所伤害句式短小,语意凝练,包含着调侃、自豪,包含着尊重自然、尊重美等丰富的意蕴,耐人寻味,诗意浓郁。

13C

14B

15文章引用炎帝神农曾在此架起云梯、种五谷、尝百草的传说,交代了神农架和炎帝神农的关系,让神农架具有了深厚的中华文化韵味,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给文章增添了神秘感和神圣感。

文章引用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史料和昭君一句话的安抚就让长江的浪涛恭顺地退去的传说,让神农架拥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文章引用关于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史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证明了神农架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园林之母

16叩神农可理解为探访,以此为题,贯穿起神农架名字的由来、神农架是生命之源、神农架是园林之母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神农架的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赞美,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让我对神农架有了深刻的了解,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叩神农可理解为叩问,作者在文中也介绍了神农架的生态遭到破坏的现实,表达了对神农架生态环境的深切担忧,虽然现在情况好转,但我们更应该增环保意识,思考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能力。

C.“并由此营造出神秘的气氛错误,根据“2016 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植被丰厚,大森林葱郁伟岸,在大巴山上构成了一道浓绿的屏障可知,文中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比作一道浓绿的屏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森林浓密苍翠的特点和它保护地球的作用,并没有营造出神秘的气氛。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是华夏文明之源错误,根据原文她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乃天赐甘泉,中国南水北调的十滴水中就有一滴来自神农架可知,文中重点介绍了神农架的水资源滋养了万物生灵,又养育了炎黄子孙,但没有写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C.“成为世界园林的范本错误,根据原文威尔逊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在一些国家中,我们的花园深深受益于她所具有的优质品位的植物,从早春开花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绽放的牡丹、蔷薇,再到秋天做霜的菊花……这些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园林的丰富资源’”可知,神农架凭借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物种珍稀,为一些国家的花园提供了优质品位的植物,而不是成为世界园林模仿的范本。

故选B3分,选C2分。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炎帝神农曾在此架起云梯,攀山登崖尝遍百草,为民解痛除忧,留下了无数足迹和传说……”可知,作者在介绍神农架的时候,引用了关于炎帝的传说,炎帝神农架起云梯、种五谷、尝百草,他的足迹,早已深深地留在了神农架的山水间,让神农架由此得名,神农的传说与神农架世代融合,让神农架具有了深厚的中华文化韵味,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给文章增添了神秘感和神圣感。

根据原文神农架还养育了美丽的香溪河。香溪又叫昭君澳,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里……人们说这是因为昭君的一句安抚,长江的浪涛便恭顺地退去了,即便是夏季洪峰来临,波浪滔天,这由神农架奔流而至的香溪河口也仍然是一派平静可知,这一段既引用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史料又结合了昭君一句话的安抚就让长江的浪涛恭顺地退去的传说,这样让香溪河与昭君出塞安邦的历史融合在一起,似乎香溪河就成了民族大义的象征,也给香溪河增添了神秘色彩,让神农架拥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根据原文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在三峡、神农架一带采集了大量的植物,之后将五百多种样本带回英国,其中许多珍稀物种经过培育,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植物”“英国的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先后四次深入到中国西部及神农架的茫茫森林里……以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可知,这是对历史史料的引用,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真实的阐述了神农架植物种类繁多,为其他国家的花园提供了很多优质品位的植物,它是世界园林之母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小标题青云梯”“生命之源园林之母可知,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关于神农架的名字的由来、神农架是生命之源和神农架是园林之母的内容,作者把神农架和炎帝的传说、王昭君的历史和传说以及真实史料结合在一起,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神农架深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文激起了读者对神农架的兴趣,让读者对神农架有了深刻的了解,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激发了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根据环抱着大九湖的山脉曾浓林如墨,鸟飞难通,但在近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围湖造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伤害,草甸和沼泽锐减,湖泊水面也被污染,甚至消失,野生动物被迫迁徙,部分珍稀植物逐渐消亡”“但在几十年前,园林之母曾经遭受过几次重创,神农架的大森林曾逐渐萎缩可知,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神农架生态遭到破坏的事实,其中包含了对神农架生态环境的深切担忧,这必将引起读者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虽然现在神农架的生态环境情况好转,但我们更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找到让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17B

18C

19.(1)勇士:麦子不惧寒冷的历练和锻造:伴着秋风出生(发芽),在深秋长出秧苗,伴着寒霜成长,在冬季扎根。

2)智者:麦子懂得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在万物停止生长的冬季,努力向下发展它庞大的根系,为成长成熟做好准备。

3)仁人:麦子平凡、普通、大众,却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的人口。

4)麦子简单、憨厚、朴实,为了成熟这一目标,一直勇往直前。

20.(1)对比:比如第7段写气温下降,寒霜来临时,将莆柳变蔫、翠鸟不见、红荷枯皱等动植物的表现和麦子叶片越加肥厚、麦秆更加敦实、叶色更加碧绿的表现作对比,突出了麦子不惧寒冷和风霜的精神,越冷精神越旺盛,斗志越昂扬。

2)衬托:本文第11段运用了衬托。当雪落大地时,紫燕叽喳啼鸣,塘柳露出鹅黄,梅花绽放枝头,翠竹临风挺立,它们与不惧风雪的麦子一样,都是生命的强者、英雄和勇士。与它们相比,不受人关注的最普通朴实的麦子,还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以美衬美,更见其美,这里用了正衬的方法,赞美了麦子不仅是勇士,还是仁者。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依然在向上生长错误,根据后文语境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可知,别出心裁指麦子却与众不同,在长地下的根。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麦子是普通劳动者的象征”“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错误,麦子象征着为了目标坚强不屈、奋斗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麦子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可见,麦子是勇士,面对严冬,不惧寒冷的历练和锻造。

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可见,麦子是智者,在冬季积蓄力量,为成长成熟做好准备。

麦子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可见,麦子平凡、普通、大众,却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的人口。

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可见,麦子简单、憨厚、朴实,为了成熟这一目标,一直勇往直前。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第2段、3段、6段、7段、8段、9段、12段、14段皆有对比。

对比:比如第7段中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将莆柳、翠鸟、红荷等动植物在气温下降,寒霜来临时的表现和麦子的表现作对比,突出了麦子不惧寒冷和风霜的精神。

衬托: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用雪落大地时,紫燕、塘柳、梅花、翠竹坚强的表现衬托麦子不惧风雪,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使用正衬的方法,赞美了麦子不仅是勇士,还是仁者。

21D

22A

23.(1)山地马外形不佳,对食物不讲究,作者感到失望,心生嫌弃。

2)山地马成为作者登山的重要助手,作者与其渐渐熟络,产生依赖。

3)山地马在自然中展现出自然天性、生命活力,让作者亲近、喜爱、尊重。

4)山地马在严酷环境中表现出坚忍的品性,让作者认同、感佩。

24.质疑:

对漠视平凡生命的傲慢态度的质疑:生命的价值应当如何判定?

对人类把自然工具化的质疑:人应如何看待、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态度:

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尊严与灵性,都值得尊重;人类应重新思考、界定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合作共生,和谐相处。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D“……突出它脚力轻健、奔跑有力的特点错误,结合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轻轻一提缰绳,它就从一丛小叶杜鹃或一团伏地柏上飞跃而过;两腿在肋上轻轻一压,它就甩开四蹄……”可知,这句话是要突出马通晓人意这一特点。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山地马的认识发生变化,来自寒夜里的朦胧月色和视角变化造成的错觉错误,认识的变化不是因为错觉,而是山地马展现出的天性和活力。

C.“文中山地马以胸膛推开积雪的细节,为后文马主人对其表达关爱之情埋下伏笔错误,由马队的主人说,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可知,马主人认为这些是山地马该做的事情,并无关爱,且前后不存在关联。

D.“说明作者对于未能登顶雪峰依然心存遗憾错误,结合文中风吹着它们的脖子,铜铃声在黄昏中回荡。寒气四起,我抬起头,看到晚霞又一次燃红了雪山之巅可知,应是对生命尊严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可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在我的经验里,马不是这样的”“而眼前是些什么样的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叫人担心它们的骨头随时会刺破皮子”“我问马队主人刚才把马叫作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在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牲口可知,刚看到山地马的时候,对它的外形是不满意的,是失望嫌弃的,觉得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并为马队主人称呼牲口而高兴。

我的那一匹,伸出舌头来,就从我手上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去了”“晚饭的时候,我的那头牲口得到了比别的牲口多一倍的赏赐,我甚至想给它喝一口酒”“它舔我的左手,又去舔右手。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可知,在一路同行的过程中和山地马开始熟悉,并产生依赖。

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但我还是禁不住身子颤动一下,听到了蹄子叩在岩石上的声音。我看见自己用缰绳抽了它一下,于是,它就驮着我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它从一段枯木上跃过时,是那么轻捷;而当其急速转弯避开前面突兀的岩石时,又是那么灵敏。于是,我在它的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可知,山地马展现出的活力让喜爱、亲近它。

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可知,山地马在雪地的坚忍让心生感佩。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分析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质疑。从文中来看,主要应把握马队主人对山地马的态度。

刚看到山地马的时候,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计较马的形态,一开始是以外形评定这些山地马,认为它们不符合自己对的认知,否定山地马的价值;而后文就是这些矮小的山地马载着我们在雪地前行,用自己的胸膛推开雪堆,它们的坚忍让认识到山地马的价值,所以第一个质疑是对平凡生命的漠视,即该如何判定生命的价值。

如马队主人把喊为牲口,在极难行走的雪地上,认为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它们又不是金贵的马,那些马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在马队主人的眼中,他只是把山地马当作工具,所以第二个质疑是对该如何看待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然后分析作者隐含其中的态度。

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的举动展现出对千里马的温情;当马主人说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其实就是另一种马嘛称之,展现出对山地马的尊重;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坚忍表达对山地马的赞美。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尊重的态度来看待自然中的生灵,在作者眼中,这些生灵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灵性,在作者的心中,人类应该把自然当作平等的对象,和其和谐共生,而非仅仅把其当作工具。

25B

26D

27.句意:这两句是说李成海的书法达到了纯熟的地步,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创作。

原因:

1)对墨香的敏感和对书法的浓烈兴趣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够坚持对书法的追求;

2)对基本功痴迷的修炼,让他的创造能量得以释放;

3)对天性智能的珍惜和对后天诸项学养的储备,让他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8.(1天性”“灵性可以决定人的兴趣,决定人的敏感度,就如李成海,他没有家庭和社会的诱导因素却选择书法且乐在其中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与他对墨香的敏感天性分不开;

2)但仅有天性”“灵性无法决定人的成就,这还需要后天的坚持、苦练,李成海的成功与他对基本功的痴迷、对生活的态度等分不开。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B形容一些书家依凭技艺性情倔强,不受约束错误,结合语境或据一技之长桀骜不驯视其余如粪土可知,应是形容这些书法家依凭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其他人。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李成海正因为后天对基本功痴迷的修炼,才抵达了他书法上自由创造的境界错误,第五段说基本功是他终成大家的成功秘诀,第七段说抵达自由创造境界,至为关键的一点在灵性。……灵性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本文前述的那种天性……再有,后天积累的学养,不仅包括书法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诸多人文知识的装备,还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形成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和姿态,综合为一个人的气质和素质……李成海无疑完成了对天性智能的珍惜,也完成了后天诸项学养的装备……”,由此可知,是灵性也即天性智能和后天学养让他抵达了书法上自由创造的境界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理解句子的含义。

正炉火纯青,正自由自如是作者对李成海书法的评价。炉火纯青是说李成海书法创作的纯熟,而自由自如则是说李成海书法创作的自由灵活。

然后到上文筛选李成海取得这样成就的原因。

一般可以从先天的禀赋、兴趣,后天的努力以及所处的环境的熏陶等几个方面分析概括,就李成海来说,李成海的门第里没有书香,甚至在这个宽大无边的社会里,李成海也是更为不幸的一个”“这样我就可以解释李成海在没有任何家庭的和社会的诱导因素的环境里,环境的熏陶显然不是他成功的因素,所以需要从另外两个角度分析。

先看先天的禀赋和兴趣,第三段提到那么,李成海为什么拿起毛笔就歇不下来呢?我就只有一个解释,兴趣驱使,兴趣促使李成海在艰难的环境中没有放弃书法;第四段提到应该感谢父母给予他对砚台和毛笔构成的墨香尤为敏感的天性,可见李成海对墨香有着敏感的天性。

再看后天的努力。

如第五段提到我在这里得到的又一个启示,即作为艺术创造的书法,基本功不可超越,不可轻易绕开跳过,不可能有轻松的捷径通向独立创造的境地。成海在基本功夫上的扎实程度,是有口皆碑的,也是他终成大家的成功秘诀。后天对基本功痴迷的修炼,才使先天的那根神经那份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得到最大乃至超常的创造能量的释放,创造出令人惊奇的艺术风景,李成海在基本功方面的苦练让他的天性得到发展,释放其创造的能量。

如第七段提到李成海无疑完成了对天性智能的珍惜,也完成了后天诸项学养的装备,才使他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造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羽化和飞升,才创造出令人欣羡的书法作品,李成海结合天性,储备后天学养,两方结合让他的灵性得到充分发挥。

28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天性与灵性的概念,以及和成长成材之间的关系。

天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性情、品质等,灵性是指人的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我们不能否认天性”“灵性的价值,就如文中所说,李成海在书法上的成就与天性”“灵性也有关系,如第三段提到李成海为什么拿起毛笔就歇不下来呢?我就只有一个解释,兴趣驱使,第四段也提到人后来所从事的社会职业,除了无可奈何的种种因素外,主要是兴趣决定着对万千种事项的选择……所谓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潜存于生理生命肌体里的某种兴趣倾向。这样我就可以解释李成海在没有任何家庭的和社会的诱导因素的环境里,为什么从少小年纪就选择了毛笔和砚台,而且终生都乐在其中,而且把毛笔字写到可以独立于书法之林的不凡气象了。应该感谢父母给予他对砚台和毛笔构成的墨香尤为敏感的天性,李成海在书法上的坚持与天性”“灵性有关。

然后结合李成海分析成长成材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五段说后天对基本功痴迷的修炼,才使先天的那根神经那份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得到最大乃至超常的创造能量的释放,创造出令人惊奇的艺术风景。在这一点上常常能见到相反的现象,耐不得寂寞下不了功夫急于出名图利,终究也成不了气候,反倒把先天的那份天性浪费了,可见仅有天性显然无法成就后天的成就;而且第七段提到灵性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本文前述的那种天性,即他对墨汁笔砚敏感的神经……再有,后天积累的学养,不仅包括书法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诸多人文知识的装备,还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形成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和姿态,综合为一个人的气质和素质,这些都决定着灵性的大与小、轻与重,自然就决定着艺术创造的境界了。李成海无疑完成了对天性智能的珍惜,也完成了后天诸项学养的装备,才使他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造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羽化和飞升,才创造出令人欣羡的书法作品,可见李成海后天的坚持,苦练基本功以及人生的体验,对生活的态度,这些才能让天性”“灵性最大化。

29B

30C

31坐月子吃过的鸡蛋壳,在满月夜里撒在村口路心,让人踩踏,提示自家捡得一个儿女。

娶进村的媳妇拦在村口,在爆竹声和唢呐声中,由两个举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

出嫁的姑娘哭着被舅老公背出家门,在村口进行交接仪式后,才出门。

装尸体的棺材、骨灰盒停放在村口,道师超度后,亲友们绕棺材转三圈,敲打哭唱着送上村后坟茔。

32村口是你迈出山村的第一步。

村口是村庄的一扇门。村口蛋壳通知添了新人。

村口是孩子的腹地。学前的娃娃在村口玩耍,上学前的孩子在此聚集。

村口是村庄的屏幕。每天都有人守卫,晚上有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

村口是老人的乐园。老人聚在村口休闲交谈,盼望孩子归来。

村口是村庄的门槛。村里娶亲和出嫁都在村口举行交接仪式。

村口是村庄的伤口。村民受伤,被商贩坑骗,因防卫过当被警察带走都发生在村口。

村口是村里人生命的句号。村里人死去在村口举行仪式后送村后埋葬。

【解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B.叽叽喳喳,词语的原意里含有使人厌恶之意,但词语出现在村口是孩子的腹地这一段落中,主要是形容孩子多、人声嘈杂。并不含贬义。

故选B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村口的乐事是每天晚上都在播放着露天电影和自编自演的乡村戏剧说法错误。从文中如今已看不到的露天电影,自编自演的乡村戏剧都曾经在村口上演可知,这些活动都是以前的。

故选C

3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文章写出的云南山村一些独特的风俗可以从以下内容总结出来。

从第村里的人不论谁出生,办完祝米酒,都会把坐月子婆娘吃过的鸡蛋壳,在满月那天夜里,点燃香火,送到村口,撒在路心,让出入村庄的人踩踏,提示村里人,自家捡得一个儿女可知:把坐月子吃过的鸡蛋壳,在满月夜里撒在村口路心,让人踩踏,提示自家捡得一个儿女。

从第娶进村的新媳妇,不管是古时骑马坐轿来的,还是近代坐马车来的,或是今天坐汽车来的,都会被拦在村口,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唢呐声中,由两个举着熊熊燃烧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可知:娶进村的媳妇拦在村口,在爆竹声和唢呐 声中,由两个举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

从第要出嫁的姑娘也不例外,哭哭啼啼地被舅老公(新娘的哥哥)背出家门,在村口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后,才出门可知:出嫁的姑娘哭着被舅老公背出家门,在村口进行交接仪式后,才出门。

从第死后装尸体的棺材、骨灰盒,都会停放在村口。先让道师(巫师)的指明去阴间的路,再让前来送葬、披麻戴孝的人群绕着棺材走三圈,最后才敲敲打打,哭唱着把死者送上村庄背后的坟茔可知:装尸体的棺材、骨灰盒停放在村口,道师超度后,亲友们绕棺材转三圈,敲打哭唱着送上村后坟茔。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其实,村口是村庄的一只眼睛,这里所表达的是村口对村中所发生的事情都历历在目。从文中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村口是你迈出山村的第一步,脚印是你留在村庄的胎记”“村口是村庄的一扇门……蛋壳通知村口,村庄又添了一个新人”“村口是孩子的腹地。上学前的娃娃常逃离父母的视线,……直到家人喊吃饭,找到村口,才被灰头土脸地领回家”“村口是村庄的屏幕……因此,村口成了村庄的荧屏,播放着全村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村口是老人的乐园……一边朝着进村的路眺望,盼望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村口是村庄的门槛。娶进村的新媳妇……都会被拦在村口,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唢呐声中,由两个举着熊熊燃烧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要出嫁的姑娘也不例外……”“村口是村庄的伤口。外出打工的村民中,不小心残了手脚,患了绝症,同样会被泪水送进村口……泪水盈盈。不知防卫过当的乡亲们,顿时心口和村口一样被撕裂,有点儿痛”“村口是村里人生命的句号。不论是谁……死后装尸体的棺材、骨灰盒,都会停放在村口。先让道师(巫师)的指明去阴间的路,再让前来送葬、披麻戴孝的人群绕着棺材走三圈,最后才敲敲打打,哭唱着把死者送上村庄背后的坟茔等内容可以总结出答案。

33B

34发笑者有党卫军士兵,他们虐待屠杀犹太人,践踏人的尊严,泯灭人性;发笑者还有一些囚犯,他们面对法西斯的摧残和杀戮,精神麻木,违背良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用笑声表达对法西斯的控诉,对麻木者的批判,对受虐者的同情,对人性的拷问与理性思考。

35莱维用余生为死难者申诉。采用写实的手法(非虚构形式,叙述直接、具体和真实),提醒人们勿忘历史;通过细节描写,彰显人性光辉,唤醒世人良知。莱维的认识深刻、思考独到。作为亲历者,莱维用作品直面灾难,终生沉浸在痛苦中。

36.示例要点:尾段写奥斯维辛秋日傍晚时壮美的景色:辽阔的蓝天,金色的夕阳,美丽的云霞,黄色的花朵。这种壮美的景色,与带刺铁丝网”“很像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极不协调,引人想起昔日的奥斯维辛人间地狱的情景,这样写,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作者对法西斯灭绝人性行为的控诉,抒发作者沉重的悲痛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3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明和平时代少有人来,人们早已淡忘了奥斯维辛说法错误。原文为当天的游人并不多,我们过了一道铁丝网,便到了营区……游客大多在营区的路上转悠,拍照,小心地避开脚下的泥土,只说当天人少,并没有说和平时代少有人来,人们早已淡忘了奥斯维辛,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B

34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第三段“‘犹太臭娘们!你连亲生孩子都不要!旁边的党卫军士兵群里立即送出一片片笑声第九段莱维描写的许多细节让人难以忘却,押送他们的火车每到一站,党卫军就让男女囚犯下车,蹲在车旁大小便,押送人员毫不掩饰他们的兴味,就像是看一场演出,笑声不止。对于犯了狱规的囚犯,有一种惩罚是强迫他蹲在高凳上的脸盆上,双臂前伸,被惩罚者往往会坚持不住滚落在地上,引得周围的看守笑声持续不断。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暴力,将折磨本身变为目的可知发笑者是党卫军士兵,他们虐待屠杀犹太人,践踏人的尊严,泯灭人性;

由第三段紧接着,一些男囚犯的笑声也阵阵传来可知发笑者还有一些囚犯,他们面对法西斯的摧残和杀戮,精神麻木,违背良知;

即使在奥斯维辛,也是不缺少笑声的,这是作者沉痛的反语,笑声表达对法西斯的控诉,对麻木者的批判,对受虐者的同情,对人性的拷问与理性思考。

3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第六段莱维是在19451月获得自由的,经过艰难的旅途,辗转回到故乡都灵,从事工业化学工作。但是,从返回家乡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定了,自己余生最重要的工作是用笔为奥斯维辛的死难者作证可知莱维用余生为死难者申诉。

由第七段他与幸存者谈话,搜集各种资料,从1945年到1986年,他采用非虚构形式,写了十几部有关奥斯维辛的书。他的叙述直接、具体和真实,按照他的说法,他一生的写作就是代那些被淹没者做证词。这一切都是为了抵抗世人的漠视和遗忘第九段莱维描写的许多细节让人难以忘却,押送他们的火车每到一站,党卫军就让男女囚犯下车,蹲在车旁大小便,押送人员毫不掩饰他们的兴味,就像是看一场演出,笑声不止。对于犯了狱规的囚犯,有一种惩罚是强迫他蹲在高凳上的脸盆上,双臂前伸,被惩罚者往往会坚持不住滚落在地上,引得周围的看守笑声持续不断。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暴力,将折磨本身变为目的可知他采用写实的手法(非虚构形式,叙述直接、具体和真实),提醒人们勿忘历史;通过细节描写,彰显人性光辉,唤醒世人良知。

由第九段莱维始终无法理解,纳粹不是把病重的老人杀死在病床上,而是将他们扔上火车,运送到遥远的奥斯维辛,在毒气室里杀死,丝毫不考虑杀人的成本。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乏残酷的虐杀,但像这样充满仇恨的虐杀却是前所未有,它第一次将人心的暗展现在人类面前,而莱维对纳粹集中营的思考恰恰是所有作家中最深刻独到的可知莱维的认识深刻、思考独到。

由第九段除了个别亲历者,很少有人会愿意像莱维那样,一次次地重现那些梦魇,永远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可知作为亲历者,莱维用作品直面灾难,终生沉浸在痛苦中。

3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重要语段的能力。

出了奥斯维辛,傍晚的天很蓝,很辽阔,夕阳透过薄薄的云层射出金光……田野的草丛里,几株黄色的花在秋日傍晚的微风中颤动……地里的花草长得生机勃勃,辽阔的蓝天,金色的夕阳,美丽的云霞,黄色的花朵,写出了奥斯维辛秋日傍晚时壮美的景色。

照在下方延伸得很远的带刺铁丝网上……兴许这片田野下也埋葬过许许多多囚犯的骨灰,地里的花草长得生机勃勃,那些花朵的颜色很像当年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壮美的景色中作者穿插了带刺铁丝网”“兴许这片田野下也埋葬过许许多多囚犯的骨灰”“很像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使人们想起昔日的奥斯维辛人间地狱的情景,现实的景色与历史场景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作者对法西斯灭绝人性行为的控诉,这里原本不应该景色壮美,因为壮美的景色会掩盖这里曾经的罪恶,抒发了作者沉重的悲痛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